繡學號是很多5、6年級生共同的回憶,幾個數字加上名字就把制服變成獨一無二的客制服裝,雖然是冷笑話,但是也突顯了電繡是早期在服裝上一個很重要的附加裝飾。我們現在看到的電繡是由電腦輸入特定的繡花檔案到繡花機台,並控制它在布料上完成刺繡的圖案,全程自動化。您知道,台灣的電繡也是一個產業嗎?而且,也是參與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一份子哦!
今天為您邀請到位於大稻埕的明藝承織物創藝所創辧人劉芳伶小姐來到節目,為各位分享~織物工藝,從繡學號到電繡產業的創藝再生。
本集分享內容:
1.創店動機為何?
2.店所在的位置充滿了記憶點,這個空間您保留下來說家族的故事,也是台灣代工(刺繡)的故事,您最想保留的精神是什麼?而這也是您認為做為文化轉繹很重要的素材?
3.將工藝轉化為創藝,最難突破的部份是什麼?
4.創藝可以無邊無際,就看想像力有多豐富!可以分享創新的想法一二嗎?
5.為了將刺繡文化繼續傳承下去,您採哪些作法來因應呢?例如巿場性(收費活動?)、教育性(公益推廣?)等等。
6.感覺上,明藝承織物創藝所可說是美感培育基地,您有想像過明藝承可以成為生活美學的推手嗎?會不會與大稻埕商圈有更多的連結、合作?
「繡學號的女兒」給自己一個時光旅人的身分,穿梭過去現在與未來,用老爸的刺繡工藝為起點,結合了過往所累積的行銷專長,全心全力想做一件可以被記憶與傳承的產業故事,聽完芳伶的分享,小風腦海中出現一個畫面,以前是爸爸用繡花車守護家人,現在則是芳伶用創藝空間的形態來守護這個曾經為家人、為員工遮風擋雨的空間,並且超越家族情感,發展與生活美學的相關連結。
歡迎朋友們有空一定要到鈕釦街走走,並且到明藝承織物創藝所看一下這個獨特的美學基地。
***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