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教育電臺黃柏諺獲優等獎

    第九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總臺黃柏諺的作品「雨過天青 同志家庭生命紀實報導」,黃柏諺走進同志家庭與他們對話,聽見焦慮和辛苦,發現除了法律外,還有許多與鄰里相處、甚至育兒等日常困境需要解決。黃柏諺獲獎時表示,感謝評審肯定、受訪者受訪以及教育電臺給予的自由創作空間。另外,入圍的還包括總臺彭安萁、徐嘉妮的作品「結婚才是愛的證明?年輕人說:才不是呢!」反思婚姻制度,回顧婚姻制度的演變,探討婚姻中的性別角色,討論如何落實情感教育。臺東分臺陳信吉、徐一弘的作品「來自一根香蕉的啟示」,從今年香蕉價格曾經一斤飆破百元,探討全球香蕉產業所面臨的病害威脅與生物單一化風險,找到如何落實永續農業及「香蕉全利用」的循環經濟解方。

    第九屆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教育電臺黃柏諺獲優等獎
  • 第60屆廣播金鐘獎 教育電臺獲兒童節目獎

    第60屆廣播金鐘獎,教育廣播電臺「Hashtag123」獲得兒童節目獎。「Hashtag123」由施賢琴(小茱姐姐)、黃柏諺(雅柏)、李穎珍(珍珍姐姐)和陳佾玄(小玄哥哥)共同主持。黃柏諺表示,今年是他第一次和李穎珍(珍珍姐姐)合作擔任主持人,過程中有很多新的學習和成長,他非常感謝小茱姊姊一路帶領他們走在正確方向,黃柏諺同時表示,製作兒童節目的過程中,他常常感受到在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是孩子教他成為一個自己也喜歡的大人。

    第60屆廣播金鐘獎 教育電臺獲兒童節目獎
  • 臺灣醫療報導獎 教育電臺關心安寧緩和醫療獲佳作

    教育電臺臺東分臺徐恩容以「點亮後山最後一哩路 東基安寧陪你好好過」專題獲得「114年臺灣醫療報導獎」廣電類佳作,是這類獎項獲獎媒體中唯一的廣播媒體,作品關心臺東的安寧緩和醫療如何讓病患「在地善終」,讓病人在最後一哩路中有尊嚴地好好活。徐恩容在得獎作品中以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安寧緩和醫療為報導題材,探討安寧照護並非放棄治療,而是提升末期病患及其家屬的生命品質,並深入剖析在幅員遼闊的臺東,如何克服偏鄉地理限制,將醫療服務延伸至安寧共照、居家照護及機構安寧,提供24小時待命機制,確保病患在家中也能享有高品質照護。

    臺灣醫療報導獎 教育電臺關心安寧緩和醫療獲佳作
  • 114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本臺「不老英雄」專題獲佳作

    臺北市新聞記者公會主辦的「114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競賽結果揭曉,國立教育廣播電臺臺北總臺記者蘇瑞雯、張毓芹與周明慧以「不老英雄,和世界拼一場」專題作品,榮獲114年廣播媒體類佳作肯定。獲獎團隊指出,在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中,看到許多阿公阿嬤級的選手勇敢出賽,像是88歲「噴射機阿嬤」林潘秀雲、97歲「水陸五金王」唐成瑤,以及104歲「最年長羽球選手」林友茂,這些不老英雄們的奮戰精神,鼓勵每個人勇敢追夢,這篇專題呈現的不只是賽事紀錄或獎牌光榮,更希望展現運動背後的人生光芒與社會正面力量。

    114年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本臺「不老英雄」專題獲佳作
  • 202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本臺兩作品獲肯定

    202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教育電臺在「廣播新聞報導獎」類別共有兩件作品獲獎。鍾麗香、廖芳瀅的作品《無人機暨永續綠產業文化力-系列報導》於教育電臺《老个好!老个靚!》節目播出,以客語及華語播送,關懷樂齡族群,讓長輩認識國家重要產業發展、綠色交通旅遊,以及SDGs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潔淨能源,並以淺顯方式傳達永續理念,推動世代共融。臺東分臺詹凱雯、呂宜臻的作品《一個有尾巴的夢:小米開花,文化發聲》,則探討布農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作品透過繪本創作結合口述歷史與童年記憶,呈現布農族與小米之間深厚的文化連結,彰顯勤勞、分享的價值觀,以及敬天愛地、與自然共生的生活哲學。

    2025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本臺兩作品獲肯定
  • 「第五屆銀響力新聞獎」教育電臺獲2首獎1優選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主辦的「第五屆銀響力新聞獎」,教育電臺今年共獲2首獎1優選。由花蓮分臺記者林文玲、趙佳韻和林曉君作品《當新娘變老娘,擁抱臺灣樂齡人生 系列報導》關注新住民長照議題,勇奪廣播及網路音頻類-專題報導獎首獎;臺北總臺記者彭安萁的作品《就決定是你了!獨居老人的下一場冒險》傳達獨居不等於孤單,榮獲專題報導獎優選,以及臺東分臺記者陳信吉、徐一弘的報導《走失防護網!讓失智長者安心出門、平安回家!》關注失智長者走失議題,榮獲即時新聞獎首獎肯定。

    「第五屆銀響力新聞獎」教育電臺獲2首獎1優選
  • 教育電臺「獻堂館」楹聯揭聯儀式 傳承文化資產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6月16日於獻堂館舉行楹聯揭聯儀式,由中文學者華仲麐撰句、前教育部長陳立夫落款的對聯「獻文傳永久,堂構慶光華」,在眾人見證下正式重現於館內牆面,為這棟走過六十多年歷史的傳統建築注入嶄新的聲音意象。獻堂館原為教育部所籌建的「東方文化館」,為紀念「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先生對臺灣教育與公益的深遠貢獻,定名為「獻堂館」,於1957年落成。民國105年由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接管,內部空間改造為「聲音故事館」,作為廣播教育展場及辦公空間使用, 讓更多人認識這棟歷史建築。 這次所使用的楹聯原作,由中華孔孟學會典藏。為彰顯獻堂館作為文化地標與聲音教育基地的歷史深度,電臺特別商借原作並製作藝術複製,重現於館內二樓會議室,讓更多參訪電臺的民眾了解獻堂館的歷史脈絡。本次揭聯儀式包括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總臺長黃月麗、臺灣教育大學系統總校長吳清基、教育部秘書處處長杜國正、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科長陳秋慧及中華孔孟學會理事長邱昌其等多位貴賓共同為楹聯揭幕,見證文化傳承的重要時刻。

    教育電臺「獻堂館」楹聯揭聯儀式 傳承文化資產
  • 歡慶65週年 臺慶活動打造「聲音的饗宴」

    教育電臺65週年臺慶以「聲音的饗宴」作為主題,首度公開亮相「麥寶電波3.0」錄音體驗裝置,並特別規劃兒童節目粉絲見面會,邀請《小發現大科學》、《i動物進行式》、《Hashtag 123》的節目主持人小茱姐姐、《麻吉同學會》的妮姐姐、《晚安故事屋》的燕柔姐姐,以及《耳公過來聽》的珍珍姐姐與小玄哥哥與聽友面對面交流,進入麥寶電波3.0中進行線上直播,與大小聽眾同樂,與現場參與的粉絲互動交流。 臺慶活動設有趣味的「聲音三元素」闖關任務與小朋友最愛的「生日蛋糕DIY」。此外,館內歷史建築「聲音故事館」也同步開放,讓民眾一同探索電臺65年發展歷程,除能了解廣播演進,也能親身體驗錄音現場的臨場感樂趣,感受聲音傳遞知識的魅力。

    歡慶65週年 臺慶活動打造「聲音的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