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海洋04/24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自然碳匯與碳交易
碳匯(carbon sink)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為森林、海洋、土壤。
碳匯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或人工「倉庫」,也有點像外匯存底,通常不動用。天然的二氧化碳倉庫意味者大自然靠著生態系統中原有的運作方式,就可以處理二氧化碳,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很喜歡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透過生態保護、生態復育、改善土地管理,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效果。
綠碳、藍碳、黃碳有什麼不同?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一:綠碳,也作森林碳匯
地球最會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就是森林,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樹木可以把空氣中4公斤的二氧化碳轉成1公斤的木材放到肚子裡,1棵樹木有生之年大概可以吸收900公斤的二氧化碳,這就是森林碳匯,也就是綠碳。
測量綠色碳匯的方法較為成熟,測量的方法也較為方便,因此之前綠學院大量的文章都在討論森林碳權,就是這個原因。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二:藍碳,也就是海洋碳匯
另一個厲害的倉庫是海洋,碳以各種形式儲藏在海洋生態系中,例如紅樹林、濕地、海草床、沼澤地、深海底泥、海底沉積物等,稱為藍碳,也就是海洋碳匯。
紅樹林是唯一一種能夠生長在潮間帶的木本植物,按照木本植物吸碳能力較草本植物強的邏輯,紅樹林應該可以像森林碳匯一樣,取得很多的碳權。
沒錯,紅樹林的碳儲存能力是所有藍碳中最高的,每公頃可儲存達到1023公噸,超過全球主要森林的單位碳儲存量。主要原因除了它是木本植物,相較於海藻、海草有天然的優勢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紅樹林所吸收的碳約有88%會儲存在超過3公尺的底泥中。目前藍碳中最多的方法學當屬濕地方法學。然而,紅樹林的碳權發行量卻非常少,因為大部分的紅樹林所有權皆屬於國家,如何讓其碳權私有化需進一步規劃。
自然方式減量方法三:黃碳,也是土壤碳匯
土壤也是儲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倉庫,綠碳中的樹木、藍碳中的濕地和底泥,也都是土壤。算在土壤碳匯的包含農田、泥炭地、黑土、草原、山地土壤、永凍土、旱地及科技土與都市土壤。黃碳代表著與農業相關的方法學,尤其是肥料、地力改善等方法。
黃碳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對應的方法學不足,相關研究並不齊備,因此很難產生碳權。
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王右仁表示,台灣社會風氣對碳權、碳交易應有正確的認識,碳交易的背後是良好的經濟誘因,他指出,台灣有非常棒的林地資源,應更努力開發自然碳匯,不僅為了碳權,對於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都有幫助。
台灣逐步啟動碳權交易,然而近年國際上也出現一種聲音,認為買碳權並非自身投入減碳,甚至有人將之形容成「贖罪券」,王右仁認為,這樣的觀念應該要被改變。
來賓:
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組長.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王右仁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魚拓藝術
魚拓,是一種將魚的形象用墨汁或顏料拓印到紙上的技法和藝術,起初魚拓主要是垂釣者記錄釣上的大魚的實際尺寸,並留作紀念,後來發展成為一種藝術。
魚拓起源於中國宋代,是中國古代文人在漁獵後留下的紀念品。後傳入日本和韓國。
魚拓最初是採用墨汁拓印,只是黑白兩色,製作出來的魚拓也比較粗糙。後來採用多種顏色的顏料進行拓印,製作出的魚拓是彩色的,成為一種藝術。
魚拓作品上面可以描繪水草或山水,書法或題寫詩詞,鈐蓋印章,形成詩書畫印的藝術品。將魚拓作品裝裱好放入鏡框懸掛在家中是非常好的裝飾,同時又具有紀念意義。
魚拓也是記錄和展示不同種類的魚的身長,形狀,顏色等體表特徵的一種方法。
魚拓藝術家嚴尚文自幼隨著父親垂釣,喜歡信手塗鴉,與魚結下不解之緣,繼而投入魚拓藝術濫觴。憑藉著一股傻勁栽進魚拓世界超過四十年。接觸物種更豐富多元,累積經驗更具特色與變化,從過去客觀記錄至今日主觀創作表現,作品更趨成熟專業。
來賓:
魚拓藝術家- 嚴尚文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權利——給海洋科學家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博士〉 楊淇竹
《海洋鄉愁:楊淇竹詩集》
席薇亞站在最高殿堂
想說出
海洋生態困境
可惜
環環扣住的權利
讓她無法出聲
背後利益
吞噬
發言權
她拍了拍
華服
走下台階繼續沉浸
海洋的
無爭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