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臺灣發展自然碳匯的優勢與建言

2025/05/22
邀訪來賓:王右仁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 嚴尚文 魚拓藝術家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5/22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臺灣發展自然碳匯的優勢

 

說到減碳,很多人會問:何必搞那麼多花招?種樹不就好了嗎?事實上,自然的碳匯 (carbon sink)的確深具潛力,森林、海洋與土壤都是「碳吸收器」,而臺灣森林量占總面積近 70%、作為島國我們四面環海、還囊括全球幾乎所有的土壤種類,更別提有高度發展的智慧科技實力;然而即使如此,想要讓大自然幫忙減碳,卻還是有多重的困境,亟待解決。

所謂自然碳匯,說到底就是碳在陸地、海洋、大氣間的循環。「我們消耗大氣中的氧以產生能源,剩下的東西就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回大氣。如果這是一個單向過程,資源總是會枯竭,所以二氧化碳還得回到自然界,讓生態生生不息地循環著。」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林耀東向我們講述自然碳匯的意義。

 

目前主要的自然碳匯,場域包括森林、海洋和土壤。

 

森林碳匯,即是樹木(或其他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轉化為生物質(biomass)後儲存在樹幹、樹枝、樹葉、根部等處的過程。雖說森林在生長季節時可作為碳匯一環,但森林的砍伐與退化有可能會將其變成碳源,並經由各種途徑被使用掉,因而把好不容易儲存的碳釋放回大氣當中。

 

海洋碳匯的貢獻也相當卓越。那些懸浮於水中、肉眼不可見的浮游植物,會利用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構成海洋食物網的基礎。當這些生物死亡時,會連著所吸收的碳一起沉積到深海裡,並儲存很長一段地質年代。

 

土壤碳匯主要也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當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有機化合物後,便會在植物死亡時轉移到土壤當中。這些有機質在土壤裡,可能會走向其中兩大路徑。

儘管臺灣在碳匯領域的努力已累積出豐碩的成果,但仍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是社會溝通的問題。環保團體擔心增加碳匯恐犧牲生物多樣性,例如過度種植紅樹林或單一樹種。「不管是森林、海洋還是土壤,都是與自然資源、環境有關的議題。環保團體與生態學家,一直以來做事的中心思想,不外乎是生物多樣性、生態平衡、恢復自然等。」柳婉郁教授理出專家關注的核心,而她個人評估,有利於固碳的樹種並不能於每個地方都成功生長,應不至於「過度種植」。因此,她呼籲各方敞開心胸好好溝通,將碳匯視為正面的發展機會。

 

第二個挑戰是碳匯採樣與計算問題。

從森林、海洋到土壤,臺灣正積極透過多元自然碳匯策略應對氣候挑戰。隨著 2050 年淨零目標逼近,我們必須突破技術瓶頸,在碳匯效益與生物多樣性間取得平衡,同時顧及社會溝通、計算標準化、城市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問題。

 

來賓: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王右仁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魚拓藝術的寫真與寫意

 

魚拓,是一種將魚的形象用墨汁或顏料拓印到紙上的技法和藝術,起初魚拓主要是垂釣者記錄釣上的大魚的實際尺寸,並留作紀念,後來發展成為一種藝術。

魚拓起源於中國宋代,是中國古代文人在漁獵後留下的紀念品。後傳入日本和韓國。

魚拓最初是採用墨汁拓印,只是黑白兩色,製作出來的魚拓也比較粗糙。後來採用多種顏色的顏料進行拓印,製作出的魚拓是彩色的,成為一種藝術。

魚拓作品上面可以描繪水草或山水,書法或題寫詩詞,鈐蓋印章,形成詩書畫印的藝術品。將魚拓作品裝裱好放入鏡框懸掛在家中是非常好的裝飾,同時又具有紀念意義。

魚拓也是記錄和展示不同種類的魚的身長,形狀,顏色等體表特徵的一種方法。

 

 

 來賓:

魚拓藝術家- 嚴尚文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椰子〉  林奕宏

《第二屆海洋詩創作徵選作品集・國小組》

 

椰子是航海專家

從母親的懷裡出發

當他一落下地

熱心的海爺爺就是他的公車司機

載他到處走

到站了

自己下車

下車了開始生長

長成另一棵椰子樹

或許長大後

可以看到小時候的家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