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台灣史前史的人群移動.海陸交會的和漢本史詩

2023/07/27
邀訪來賓:劉益昌 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特聘教授 / 朱正宜 庻古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譚洋 譚洋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7/27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台灣史前史的人群移動

考古學與歷史學是研究人類過去的兩門主要學問。一般而言,對於尚無文字紀錄的史前時代,我們只能透過考古遺物的 發掘 與研判,推測史前人類的生活情形。對於有文字紀錄以後的歷史階段,則可以透過遺物與歷史文獻之間的交叉比對,研析歷史事件的脈絡與史實。尤其在初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時期」,各種文獻也非完全無誤,在這種背景下,考古學變得相形重要。

台灣是南島、漢二個大的文化體系和人群構成的國家。常說的「台灣人四百年史」觀點,其實是台灣漢文化人群的四百年史,甚至可說是漢人殖民台灣的過程所做成的歷史。因此一部台灣歷史的書寫,無疑需要審愼思考。歷史書寫的態度必須思考以土地為主,也就是以土地為主的史觀。今日台灣原住民族祖先型態的南島文化初期形成的過程,從考古學的資料而言,淸楚說明是在台灣這塊土地逐漸發展而來,原住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透過考古學研究資料,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無疑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更何況南島民族的祖先是一個擅於海洋航行的人群,因此遷徙到鄰近的島嶼自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這種遷徙造成南島文化向島嶼東南亞擴散,覆蓋於原有人群與文化之上,成為今日島嶼東南亞區域最重要的文化體系。再向南側與東側遷徙,終於構成大南島文化,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其間的島嶼東南亞,而成為世界上唯一的海洋民族。這種人群與文化擴散的過程,無疑也是整體台灣大歷史的一部分。

 

來賓:

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益昌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擁抱大海的小山城- 漢本遺址(三)

 

漢本位於宜蘭與花蓮交界,西側是高聳的中央山脈,東側是深邃的太平洋,南邊是水勢湍急的和平溪。誰也料想不到,這個地勢險峻的地方,竟然存在著一個兩、三百戶以上的史前聚落。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劉益昌,把這群人稱為「最早的台商」。因為在漢本遺址陸續出土的遺物中,有許多舶來品,像是南洋的玻璃珠、瑪瑙珠,還有青銅器、銅錢、金箔等等,可見當時海上交易熱絡。

漢本遺址至今總共挖掘到三個文化層,第一文化層大約距今900到1600年,屬於金屬器時代,第二文化層距今1600到2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團隊又發掘到2000年前更古老的第三個文化層。

漢本遺址位於和平溪的北邊,在宜蘭與花蓮的交界處,背後是高聳的中央山脈,前臨太平洋;漢本人擇居在此,除了黑潮形成豐富漁場外,鄰近和平溪有鐵沙、立霧溪有金沙,可採集用來冶煉金鐵,資源豐富。漢本遺址會被指定為國定遺址,正是具有豐富的文物和煉鐵爐等。

 漢本人會煉鐵,也是厲害的商人。出土文物中發現有大量的舶來品,像臺灣少有青銅,卻發現青銅鈴、青銅刀等物,專家研判應是漢本人與中國交易而來。

 在漢本遺址發現的陪葬品中,除了陶罐,也有許多瑪瑙、玻璃飾品。由於當時臺灣沒有玻璃材質,被視為漢本人與島外人交易的證據,這些飾品可能原產自印度,輾轉到東南亞,再由漢本人透過貿易取得。

 此外,漢本人航海技術強,捕魚技術也高超,他們喜歡吃大型魚類,常見有鯊魚、旗魚、鮪魚、鬼頭刀等,甚至也發現巨型的鯨魚骨。

漢本人愛美,運用在工藝飾品上的圖像已顯現精細化,開始採用幾何圖形的飾紋。

 堪稱國寶的骨質人形刀柄,是漢本人獵刀的飾品,推估年代是距今一千一百年到一千七百年,以鹿角刻成,外觀為蹲踞人形,露出牙齒的大嘴,額頭可見蛇紋,其他部位布滿幾何線條,外形看起來很像外星人。

 值得一提的是,主題展還透過模型,呈現漢本人如何處理身後事。邱秀蘭說,漢本人採室內葬,就是在家裡或院裡挖洞,用板岩圍砌成棺室,遺體採屈肢葬,側身擺放。「複葬」也是漢本文化一大特色,同一座棺室裡不只埋一名祖先,也可能多達七名,新葬者取代前葬者位置,前葬者再移置一旁,依序排列。

 

來賓:

庻古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正宜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木麻黃——致敬〈木麻黃〉 鄭琬融

 

堅硬中誕下黃果​ 讓海風熟爛我的晚輩、嬰孩,我的下一代​ 你也是這麼樣想像的吧。在過去​ 此處還沒有水泥房的遮擋時​ 我幾乎能看見,一顆流星完整的墜落​ 要是當初我能有機會​ 許願。我的生長將不會是為了誰​ 死亡不會是為了​ 夷平獲取新的地:「為什麼不呢?​ 也不想想他的身世、他的衰老​ 還有結束後我們所能獲得的​ 一望無盡的海──」​ 三十年過去,駕駛著怪手的人似乎忘了我​ 曾經與他用不同形狀的身體​ 體驗海風​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