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台語、原住民語,台灣手語自2018年已被列入「國家語言」,自2021年起更被新增到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中,為聽障者提供平等、友善的服務。不只聽障朋友才需要手語,其實手語無所不在,就在你我生活中!
卓美月在學生時期看五燈獎手語歌比賽,開始對手語產生興趣,但學校社團學到的手語歌,沒辦法完整表達日常對話。
直到民國98年社會處舉辦第二屆手語班,她開始學習正規的台灣手語,104年考上手語翻譯丙級證照服務到現在。
美月老師提到,學習手語不只是一個能力,更重要的認識聾人文化與習慣,像是聾人文化有手語名字,在啟聰學校,老師會以學生五官特徵或是個性取手語名字,酒窩女、大眼男、馬尾女、濃眉男。
如果你要叫一個聾人朋友,以前被教導可以輕拍他們的肩膀,但現在有性騷擾的疑慮,所以可以到他前面揮一揮手、在室內的話可以用開燈關燈,或是敲敲桌子、蹬地板發出震動,讓他們能感受到,吸引他們的注意。
人與人溝通不良,容易造成摩擦,美月老師說,以前聾人家庭不太敢在外面打手語,害怕被歧視,在台東的聾人家庭會手語的不多,大多是家人之間比手畫腳的默契,但外人不一定會懂;但現在也有許多家庭,會讓孩子學習口語及手語,能與社會溝通交流。
美月老師指出,也有些聽障是後天發生的,而當父母是聾人的家庭,小孩聽得見,常扮演對外溝通角色,迫使他們早熟,也承受一些壓力。
最後美月老師溫馨提醒,當遇到聾人朋友,可能會遇到他們大聲的伊伊呀呀、擠眉弄眼,那是他們的溝通方式,希望大家能包容彼此不同的文化、彼此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