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療作為癌症局部治療方法,利用高能量放射線破壞腫瘤細胞,然而,治療過程中放射線穿透皮膚,造成皮膚損傷,可能導致皮膚紅腫、變黑,對此,臺東基督教醫院癌症中心指出,皮膚只要經適當護理,不僅能促進皮膚康復,也有助病情治療。
東基癌症中心腫瘤照護組護理師林淑惠表示,放射治療對皮膚的影響因次數和劑量而異,治療進行中,皮膚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反應,如第一週為蜜月期,接著第二、三週可能出現輕微的紅腫、發熱、乾燥等症狀,第四週皮膚可能呈現暗沉,類似被太陽曬黑。
林淑惠護理師建議,治療過程中,患者洗澡時應使用清水沖洗,並用毛巾輕輕按壓擦乾,但不要洗去用於治療定位的標記線;此外,男性頭頸癌患者可考慮使用電動刮鬍刀,避免刮傷,而骨盆腔癌症患者則應避免使用衛生紙擦拭排便,改用水沖洗或濕紙巾擦拭。
林淑惠護理師提醒,皮膚乾燥和發癢時,可輕拍或使用冷敷緩解,10至15分鐘休息一次,不應超過30分鐘,以免對皮膚造成進一步損傷;穿著寬鬆棉質的衣物,不僅舒適也能保護皮膚完整性,而療程結束後,正常細胞會慢慢修復,膚色也會逐漸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