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被視為本世紀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9月訂為國際失智症月, 9月21日則是國際失智症日,呼籲國際重視失智議題。尤其,許多民眾常將失智初期症狀誤認為單純健忘,因此延誤治療時機。
根據衛福部調查,國內65歲以上長輩失智症盛行率為7.99%,也就是每100人約有8人可能罹患失智症,隨著年齡增長,盛行率呈倍數上升,女性比例又高於男性。因此,失智症防治與照護也成為不可忽視課題。
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游翔淄呼籲大眾,一起關注失智症對家庭與社會的衝擊!把握黃金治療期,透過訓練認知與調整生活延緩病程,減輕照護負擔。
游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是常見退化性失智症類型,占比超過一半,其次是血管型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病程往往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相關。
游醫師提醒,發現長輩可能經常忘記剛發生的事、重複提問,這跟一般健忘不一樣。病人可能出現說話斷斷續續、難以找到適當詞彙,或無法持續對話等語言障礙,甚至無法完成過去熟悉的事。
性格改變也是重要警訊,例如原本開朗的人突然變得退縮、易怒、猜疑,原本能勝任的工作變得吃力,就必須提高警覺。
今天節目中特別邀請「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游翔淄,說明、常見失智症迷思,以及確診失智,下一步怎麼走?還可能如常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