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蔡智豪帶領的台灣山林復育協會自2016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復育台灣淺山及海岸森林,堅持嚴謹復育的方式,重現台灣原始森林。
蔡智豪在研究大肚山生態時,發現大肚山在經歷開墾、人造林及火燒山後,只剩三十幾種原生樹種頑強的生存著,而原始森林生態系的維持至少需要108種樹種,大肚山遠遠不足,這個發現開啟蔡智豪的山林復育之路。
為了復育大肚山森林,蔡智豪從2017年起與文化大學副教授蘇夢淮一起進行研究,到臺大植物標本館、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及科博館調查,更閱讀日人及傳教士有關大肚山植物的紀載,最後找到80種原生樹種,又透過找出同時存在八卦山、大坑及火炎山原始林的樹種來推測應該存在大肚山的樹種,一共30種,因此判斷大肚山森林應該存在這112種樹種,符合台灣淺山原始林至少108種,至多144種樹種的樣態。
他們研究1917年以來的標本和古籍、比對周圍森林,考察地質環境,再透過採集種子、培育苗圃、於樹島種植母樹並由大自然散播種子。
一棵樹的成長茁壯到獨立,至少需要投入8年的時間。臺灣山林復育協會創辦人蔡智豪卻對這樣的辛苦甘之若飴,台灣山林復育協會也因此榮獲2022國家永續發展獎!
除了復育大肚山,協會也推動新竹北埔秀巒山、台中大安海岸、雲林斗六丘陵、花蓮海岸山脈、花蓮七星潭海岸等地山林復育,與當地公部門、社區及原住民部落合作,投入原始山林復育工作,不只增加當地工作機會,也讓環境永續。
今天節目中邀請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創辦人蔡智豪理事長分享如何種樹,他說,大家都認同種樹救地球,但不只是種下會活的樹而已,這樣無法恢復原來的森林生態,反而破壞原有的生態環境,而是要種「對的樹」,朝著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