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在南投中寮進行人才培力計畫,其中,邱繡蓮工藝師教導的樹皮纖維課程,學員創意設計出樹皮纖維燈具,在市集裡大受歡迎,獲得消費者肯定,也為在地工藝轉型找到新方向,帶著學員努力摸索前行的是中寮鄉漳平溪文化藝術協會的楊博惇、黃喬群!
南投中寮鄉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好,有龍鳳瀑布等知名景點,中寮鄉漳平溪文化藝術協會也積極串連在地工藝人才,希望地方的好被大家看見,激勵更多在地青年願意回到家鄉一起打拼。
漳平溪文化藝術協會投縣是中寮鄉小朋友口中的「廖爺爺」創立的,廖修霖是中寮返鄉青年楊博惇的爺爺,從美國返台後遷居中寮鄉十六年,多年來他義務教小朋友英文,不僅把自己的房子「瀧林書齋」提供給附近孩子晚自習,為偏鄉學子營造優良的學習環境,同時扶植在地國中畢業生,組織在地青年軍,成立「南投縣中寮鄉漳平溪文化藝術協會」。
2008年,工藝師邱繡蓮接下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人才培力計畫,開啟了「山野之美」中寮纖維染材的第一年在地紮根計畫,透過馬藍的採集、藍靛的製作、藍染的技術教學,以及香蕉纖維工藝的呈現,為當時沉靜的中寮,帶來工藝文化新契機。楊博惇那年12歲,是計畫中最小的學生。
2021年,楊博惇辭掉了台中的工作回到故鄉,因緣際會下,接下了當年邱繡蓮老師承辦的工藝培力計畫,時隔13年山野之美再度延續,只是這一次來學習的不在是一般居民與老人,全部都是在地的國中生。
2022年再次接下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人才培力計劃,在繡蓮老師教導的樹皮纖維課程中,楊博惇彷彿看到了學生與樹皮之間的一絲機會,重複的搥打,最後展現的效果令人驚喜。
消費者的支持,更讓學生有信心,也開始量產樹皮纖維燈具,直接帶去市集販賣,所得的回饋帶來了留在故鄉的勇氣與動力。這群孩子未來將成為中寮創新產業的生力軍!
「中寮的劣勢在哪裡,優勢又在哪裡?」這是楊博惇回到故鄉至今仍在思索的問題,面對地勢、環境、村子結構的特殊問題,人力資源的缺乏、產業的蕭條,想要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生存,談何容易!
今天節目中邀請、中寮返鄉青年楊博惇來分享構樹皮工藝,也談談這三年來在中寮推廣工藝與教育,如何面對回鄉的生活壓力與對未來的迷惘,如何在自我質疑中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