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過這樣的事嗎?到郵局寄掛號信,隔天信卻寄回來給自己,收件人確定沒寫錯位置,再寄一次,隔天信又回到你的手上。這也太離奇了,台灣的郵政業務一向很受肯定,很多不清不楚的信都能使命必達,為什麼一封掛號信會接連凸槌?方寸文創的顏少鵬總編輯就遇到這樣的怪事,百思不得其解之後,他深入探尋郵政發展史,也想知道自從有郵政業務以來,萬一送錯了信,該當何罪?還有,古人又是如何收寄郵件呢?
顏少鵬總編輯說,其實古代的交通成本高,郵政系統只為官方服務。在中國,一直到宋朝才能「私書附遞」,明代以後才出現民間郵寄組織,老百姓想要通信談何困難,頂多就是託人順路轉交。
從出土文物上的記載顯示,打從秦漢之時,書信(公文)的寄件格式就和現代相仿,寄件者署名之外會標示發信日期,也會寫上收件人姓名官銜處所等資訊;此外,如同現今平信有普通、限時的分等,當時也有「郵行」、「馳行」的差異,甚至還要註明寄送方向(南書、北書),有點像今日的郵遞區號,便於快速分類。
顏少鵬說,郵政所提供的服務,就像是國家對全體人民承諾,提供無歧視而且保障通訊的自由,這不是民間企業可以替代的。
今天請聽方寸文創總編輯顏少鵬.從一封寄回來的掛號信談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