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友善列印
2020/08/25:生活 In Design-地球教我們的事單元:環境教育.主題:搶救醜蔬果吃餅乾救地球-恩居好食

搶救醜蔬果吃餅乾救地球-恩居好食

2020-08-25 臺北總臺
搶救醜蔬果吃餅乾救地球-恩居好食

臺灣是農業大國,農業技術一流,市面上盡是種類繁多、外型肥美的農產品。在菜市場、生鮮超市,各類蔬果一字排開,大小、外型都幾乎相同,好像從生產線製造出來的。

但是,在阿公阿嬤阿祖那個純樸的年代,沒有化學肥料、沒有化學農藥,種出來的作物,是農產品最真實的樣子:有大、有小、有直、有彎、有色差、有分叉。
如果我們在菜市場超市看到的農產品總是都一模一樣物長的一模一樣,
那麼,那些長得不一樣的,過大、過小、過彎、分叉的農產品都跑哪裡去了呢?

 

事實是這樣子的,市場中,蔬果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上品通路為外銷出口、高檔餐廳、高檔生鮮超市等。中品常見於菜市場、生鮮超市、店家攤販販售,大部分的餐廳也採用。至於還可以吃的下品則常被棄置農田當成堆肥、農民自己吃或分送親友。在農田中,被幸運採收到的NG品,也會在送到零售商時,因品質檢查而被退貨!這些NG蔬果走過諸多旅程,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仍然擺脫不了被丟棄的宿命!

 

根據非官方推估,臺灣每年產生的農產NG品約有236萬公噸,占了總蔬果量的三成!又根據環保署的資料,燃燒一公斤的廚餘會產生兩公斤的溫室氣體。由此間接推算,若這些農產NG品沒有被妥善處理,每年將產生472萬公噸的溫室氣體!

 

因為想致力減緩處理市場不要的醜蔬果帶來的環境問題,2019年,恩居好食團隊就此成立。

團隊與屏東南州農會、果菜市場配合的廠商合作,分別從生產端與市場端拯救這些NG蔬果。將NG蔬果融入到餅乾體中,製作成全台灣最擁抱農業的NG蔬菜餅乾!

 

8月25日「生活 In Design- 地球教我們的事」.專訪

恩居好食執行長-李育宏

 

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生活 In Design 即時線上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