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友善列印
2019/12/30:生活 In Design-青年打造理想國單元:青年公共事務、參與哲思與討論.主題:青年看母語教育

母語在家學就好.真的是如此嗎?「青年看台灣的母語教育」

2019-12-30 臺北總臺
母語在家學就好.真的是如此嗎?「青年看台灣的母語教育」

立法院107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是臺灣歷史性的一刻,立定此法的目標在於傳承、維繫多元語言文化的發展,保障各族群母語使用者的教育、傳播與公共服務權利,讓每位國人都能以使用自己的母語為榮,未來政府將全力支持各語言的復振、傳承與發展。文化部強調,《國家語言發展法》的立法精神,在於確保面臨傳承危機的族群語言得以保存、復振及平等發展,並非指定「官方語言」,而是從多元語言保存及文化永續發展觀點進行規劃,期使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和臺灣手語等,皆能獲得傳承與發展保障。

二○○四年中研院的社會意向調查發現,有六成五的民眾支持學校的母語教育,客家人最為支持,支持率高達七十四%。該院一九九二年的報告顯示,六十八%的原住民認為學校禁止說原住民語的規定不合理;同時,有近四分之三的原住民贊成學校教原住民族語。當夏威夷大學取消原住民母語課程的時候,原住民學生起而抗議,手拿「不能把我們的舌頭剁掉」的海報,要求恢復母語教育權利。台灣的原住民族也應當效法夏威夷的原住民族學生,成為爭取母語教育權利的母語戰士。

澳洲和威爾斯等國,就曾提供公部門協助實踐少數民族語言服務的計畫。建議有關單位效法一九九三年威爾斯語言法案的規定,提供指導方針,要求所有公共部門準備語言服務計畫並確實執行。相關的指導方針包括公眾集會、通訊、電話溝通、公司標記、簽名、出版和服務的語言使用。澳洲的昆士蘭族群事務局也曾出版《形成語言服務策略和指導方針》發展語言服務策略。

多元文化、語言平等和語言復振都需要具體實踐,光有法律,不去推行,禁用國家語言的荒謬場景恐怕會一再出現。積極地推展國家語言在公領域的使用,是破解語言歧視,實踐語言權利的最佳方案。

 

***青年看台灣的母語教育

 

12月30日「生活 In Design- 青年打造理想國」.專訪

花蓮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執行長

台灣阿美族語言永續發展學會秘書長- Sifo LaKaw 鍾文觀

 

台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

客家委員會咨詢委員

台灣羅馬字協會理事

《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編輯委員- 張學謙

 

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生活 In Design 即時線上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