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友善列印
2019/08/12:生活 In Design-話題星期一單元:教育文化趨勢.主題:思辨是我們的義務

思辨能力怎麼教?- 看看瑞典老師怎麼做?

2019-08-12 臺北總臺
思辨能力怎麼教?- 看看瑞典老師怎麼做?

和東亞教育相比,大多歐美國家的教育都有重視思辨、帶領學生探索知識的共通特色,每個國家也各有特長。

瑞典的義務教育不是最完美的,但在充沛的資源和意願下,他們確實是卯足了全力。在新興網路媒體帶來的一片亂象當中,為了培育一個個未來的媒體讀者和媒體工作者,讓媒體發揮最大的民主效用,瑞典各團隊不斷針對考試結果和社會趨勢進行大小規模的研究,並在教學和考題上進行對應和改革。

在媒體識讀的教育上,瑞典高一社會科和國文科之間有很緊密的配合。社會科課綱有許多與媒體相關的學習目標,比方說學生必須理解一個「事實」從發生到成為「新聞」之間的過程,練習看到一則新聞的時候如何一步步往後推,掌握事實呈現的各種可能性。

瑞典教育工作者面對現代政治宣傳和假新聞,也致力增強學生們對宣傳的抵抗力。要達到這點,除了積極培養學生媒體識讀和檢視信息來源的技能之外,另一個重點就是提高學生的「數據力」。

瑞典高中數學科就和國文科一樣,也有全國統一的期末考。數學期末考往往動輒4小時以上,這是因為除了演算題以外,數學考題還包含了許多敘述式的問答題。2014年的全國數學期末考題就是以彩球座標呈現幾個國家人口量、平均人民收入和排碳量的關係。這是一個很典型的數據題,有多個題目循序漸進,前幾題通常是很簡單的查找數據,然後可能有幾個計算題,最後則是幾個詮釋數據的問答題。

二○一八北歐公民教育研討會,北歐五國的教師、學者、教育官僚齊聚一堂,在歷時兩天的會議中討論學校教育在「培養民主習慣」的功能,並探討民主習慣有哪些?要如何培養?
每一個公民都必須懂得要理直氣壯地去爭取自己的權益,同時也要懂得協調和妥協。自由和制衡,民主天平兩端如何平衡,是一個不間斷的課題。
 瑞典孩子在高中職畢業那一剎那,就被視作一個大人,而在滿十八歲得到投票權的那一瞬間,他們也被視為獨立的「公民」,必須自主思考,選擇支持的政黨和理念。在十二年國民教育期間,學校要教育出能夠獨立工作或學習的「成人」,也要教育出能夠參與民主社會的「公民」,這兩個責任都意義重大。

**思辨能力怎麼教?- 看看瑞典老師怎麼做?

 

8月12日「生活 In Design-話題星期一」.專訪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端傳媒、SOSreader特約撰稿人

「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作者-吳媛媛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生活 In Design 即時線上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