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友善列印
2018/10/26:生活 In Design-聽檔案說故事單元:檔案應用與國民記憶庫集.主題:金圓券的發行與流通

金圓券的發行與流通-一段財政史上的血淚印記

2018-10-26 臺北總臺
金圓券的發行與流通-一段財政史上的血淚印記

你知道嗎?

民國38年間,中華民國政府發行的伍佰萬元面額金圓券,是我國財政史上,發行過最大面額的貨幣,惡性通貨膨脹的結果,使人怵目驚心。

當時金圓券已無購買力與幣信可言,薪資成疊成捆發放,受薪大眾領到之後,首先趕緊購買物品,盡其所能囤積起來。

抗戰之前,生活很是餘裕,與胡適、傅斯年齊名的知名學人顧頡剛,在金圓券發行不到兩個月時,由蘭州寫信告知妻子:

蘭州鋪子已把值錢的貨物藏起,買米、買麵、買糖、買茶,都買不到,形成窒息。所以昨天長官公署開會,准許米麵漲價百分之八十,米麵一漲,別物當然緊跟。我的薪水就打了一個對折。如果錦州、太原隨錦州而陷落,恐怕不止再打一個對折了。

38年3月31日,顧頡剛在日記中寫到,上午一枚銀圓價值13,000元金圓券,下午已漲到17,000元,一個月後,竟然達到官價可兌換400萬元金圓券的天文數字,國家財政全面崩潰。政府在山河變色之際,遣散政府官員,時用港幣、時用黃金、銀圓,金圓券已是廢紙,無人收受。

 

金圓券因倉促發行,自發行起即存在現鈔短缺,各地分行因庫存不足支付困難,造成各機關無法提現,員工生活無以維持。由於金圓券貶值迅速,民眾多不願持有,取得薪資或交易後,皆換取米、黃金等實物或外幣,後期許多商家甚至拒收金圓券。政府最終於38年7月3日宣布停止發行金圓券,改以銀圓券取代,金圓券隨即走入歷史,自發行到流通僅短短不到11個月。

想知道金圓券的發行始末嗎?

 

相關連結:檔案管理局檔案樂活情報

 

10月26日「生活 In Design- 聽檔案說故事」.專訪: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企劃組視察 徐家媛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生活 In Design 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節目總覽/生活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