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友善列印
2018/07/17:生活 In Design-地球教我們的事單元:環境教育.主題:聽雨林植物說台灣島嶼的故事

台灣島、一群熱帶雨林植物、一個愛林成痴的靈魂【聽雨林植物說這片島嶼的故事】.7月17日「生活 In Design-地球教我們的事」

2018-07-17 臺北總臺
台灣島、一群熱帶雨林植物、一個愛林成痴的靈魂【聽雨林植物說這片島嶼的故事】.7月17日「生活 In Design-地球教我們的事」

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的肺,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陸域生態系,也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庫。一九九二年世界各國聚集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地球高峰會」,簽訂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減少熱帶雨林的破壞、雨林再造,已經成為了保護地球、減少碳排放、緩和全球暖化的重要策略。

如果整個人類的文明與文化是一道又一道的料理,那麼,雨林植物是否就像是料理中的香料,豐富人類的文明。

因為橡膠的出現,而有了輪胎、雨衣、橡皮擦、乳膠手套、保險套、膠鞋;而油,除了食用、也作為潤滑劑、防水漆、照明燃料、生物柴油、指甲油、肥皂、清潔劑等,用途多元。蟲膠,是第一代錄音工具黑膠唱片的原料,是天然塑膠、黏著劑、絕緣保護漆,至今仍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劑。

台灣的橡膠樹引進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日本治理台灣期間,開始有系統地引進熱帶經濟植物,並進行科學性的栽培試驗。同時,也對台灣的野生植物進行全面調查,目的是為了開發更多資源供日本帝國使用。當時,台灣總督府殖產局先後設立兩大機構,進行熱帶植物研究,分別是「台北苗圃」與「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並且開始從日本東京的新宿御苑與小石川植物園,以及東南亞各國大量引進熱帶植物。

台灣百千年的歷史,自原住民起,荷蘭人、西班牙人、華南移民、宣教士、日本政府、國民政府、泰緬孤軍、緬甸華僑、新住民,以及海外工作的台幹、貿易商……為了不同的目的,陸陸續續引進各式各樣的雨林植物,豐富了台灣的資源。看不見的雨林,除了帶給我們進步與便利的生活,更默默承載著台灣各族群的歷史與文化。

照片出處:遠見雜誌

 

相關連結:

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看不見的雨林

 

7月17日「生活 In Design- 地球教我們的事」.專訪:

作家、植物觀察家

胖胖樹-王瑞閔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https://bit.ly/2I9Pfcp

→播出後線上重聽60天:生活 In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