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友善列印
2021/12/11:城市的光影-一個不到「五角拌」的寶特瓶,卻撐起拾荒者的生命與故事

一個不到「五角拌」的寶特瓶,卻撐起拾荒工作者的生命與故事

2021-12-11 臺北總臺
一個不到「五角拌」的寶特瓶,卻撐起拾荒工作者的生命與故事

頭上戴著竹編斗笠、身上穿著點綴碎花的破舊上衣、皺皺的雙手吃力的拉著載滿資源回收物的拖車,獨自穿梭在城市的街區巷弄中,這是許多拾荒工作者的模樣!在11月2日禮拜二下午,我到萬華拜訪了長期關注拾荒議題的組織「五角拌」,而每週二和週四是五角拌最熱鬧的時候,許多在地的拾荒阿姨會拉著一袋又一袋的寶特瓶到這裡回收。

 

隨著台灣經濟快速的發展,大量的垃圾問題隨之出現,政府為了處理問題,將垃圾掩埋進展到焚化與回收。從民國86年起,為了推動垃圾減量以及落實資源回收,環保署推動了「資源回收四合一計畫」,並且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建置獎助與補貼機制,希望可以推動資源回收處理體系。另外,透過回饋的方式鼓勵全民參與,因此過去才有一個600mL的寶特瓶可以換取1元回收獎勵金,讓寶特瓶可以回收的觀念深植於全台民眾心中。

 

不過,在資源回收市場的價格並非一成不變,常常會受到國際情勢與國內政策的影響,導致拾荒工作者的收入並不穩定,而且這20年有,回收價格有逐漸不好的趨勢。在五角拌,拾荒工作者可以用一公斤的寶特瓶折兌新台幣12元,在11月2日第一位來到五角拌的拾荒阿姨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整理出20.7公斤,相當於是559個600mL寶特瓶的重量,在這裡換得248元,但是若以一般的回收市場,寶特瓶的行情價一公斤是新台幣4塊錢,這位拾荒阿姨一星期的辛苦工作便只能折兌83元。

 

拾荒者是整體回收產業的第一線工作者,但回收物可以販售的價錢越來越低,就算每天工作8到12小時,收入也只有微薄的200元到600元之間不等。而拾荒者在街頭的工作不只需要付出辛苦的勞動,其實他們的工作環境是充滿危險的。在城市當中,許多鋪著紅磚的人行道顛簸不平整、走道狹小之外,還常常會出現電線桿、變電箱、花盆植栽等等的障礙物,讓拾荒者的推車無法順利通行。因此他們大部分都會拉著推車走在馬路上,必須跟高速行駛的汽機車搶道。為了避免上班時的車潮,通常拾荒者也會在早晨6:00就開始工作,將整理好的物資送到回收廠販售。而面對環境的不友善,拾荒工作者通常都是無能為力。

 

拾荒工作者們因為各種不同的理由而從事拾荒,有的人是健康因素,因為退休之後沒事做,與其在家裡沙發給電視看,不如出來撿回收,順便做運動。也有人是宗教因素,通常他們隸屬於特定的慈善團體,在環保意識與慈善的號召下從事回收工作。而最大宗的還是經濟因素,像是因為老年失業、身心障礙而不容易找到工作,或者是為了照顧生病的家人,需要彈性工時的工作,也都是從事拾荒工作的重要原因。

 

本集《城市的光影》將專訪五角拌的兩位夥伴施舜仁、王品涵分享對於拾荒議題與工作者的觀察,另外,我們也將跟著從事拾荒工作20年的吳阿姨走一趟拾荒之旅,回顧這20年來為了照顧母親而從事拾荒的生命故事。邀請所有聽眾朋友一起聽見拾荒工作者的日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