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友善列印
2020/06/16:生活 In Design-地球教我們的事單元:環境教育.主題:要綠地?還是水泥地?雙連捷運公園施工改造問題

搶救綠地-要綠地?還是水泥地?雙連帶狀公園施工改造問題

2020-06-16 臺北總臺
搶救綠地-要綠地?還是水泥地?雙連帶狀公園施工改造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主張,都市中的綠地對人類有諸多好處:可隔絕噪音、改善空氣品質(樹木會製造氧氣並過濾掉對人體有害的空氣污染物)、調節氣溫使城市變得涼爽(綠地與水域皆有此功能)、讓人們安全地步行或騎乘自行車穿越以前往目的地、提供人們在此從事休閒運動與社交活動、提升人們的心理健康並治療心理疾病。

 

WHO也因此建議:城市為其居民提供的每人平均綠地面積,應至少為9平方公尺。城市每位居民徒步抵達綠地所需時間,不應超過15分鐘。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依照WHO公佈的標準,對台灣六大主要城市——即俗稱的「六都」——進行了總體檢,結果,2015年六都之中唯一符合WHO標準的只有高雄,人均綠地面積達11.47平方公尺;令人意外的發現是,台北身為台灣政治中心,向來享有比島內其他城市更豐厚的建設資源,但在「人均綠地面積」一事上卻非首善之區!

 

台北市政府規畫「心中山線形公園」,將串聯中山、雙連段帶狀公園,納入城市博物館。但雙連帶狀公園因市府規畫水泥地、兒童遊具,取代現有綠地,居民發起「自己家園自己救、自己公園自己作主」連署,目前連署保留綠地已超過4000多人、20多個團體。

 

居民發起的「雙連捷運公園綠地保留自救會」,希望工程主辦單位台北捷運公司重新考慮,讓綠地零損失,也是改善熱島效應、都市降溫的氣候行動。自救會不是反對開發,而是反對倉卒、草率開發,毀了難得的綠地。

 

過去把公園的罐頭遊具改成特色遊具,是一種進步;但現在這種公園開發模式只是新瓶裝舊酒,把珍稀無價的大草原切割成價值一般般、特色盡失的小地塊,塞進大而無當、反自然的滯洪池等設施,

 

只會凸顯城市的退步!!

 

也喪失未來與周邊新的開放空間一併思考發展特色的機會。

 

一個偉大的城市.不適看水泥地擁有多少.而是綠地擁有多少~

 

6月16日「生活 In Design- 地球教我們的事」.專訪

雙連捷運公園綠地保留自救會發起人-謝懷瑩

雙連在地居民-王世銓

 

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生活 In Design 即時線上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