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量
80%
2024/09/27:教育非知不可-EP55-為什麼閱讀對於孩子的大腦發展有幫助?閱讀增加知識儲備量⋯有沒有閱讀跟失智的關係?2006年,信誼基金會引進國際性嬰幼兒閱讀運動的「Bookstart閱讀起步走」後,許多專家也提醒爸媽「閱讀」對孩子的重要, 「閱讀 」不只是孩子學習知識的管道之一,對於大腦發展是不是也有影響呢? 閱讀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活動,不只能增加識字量,還有知識的提升跟累積, 其實,閱讀對於口語理解、表達,還有寫作的能力,也都有正面的影響, 不要只把文字當作獲得知識的載體,或媒介,跟文字親近互動的過程,大腦如何提取這些知識跟內容的能力也會獲得精進。 「閱讀」看似靜態的活動,事實上,閱讀時,大腦很忙碌,新接收的資訊跟原本知識的連結,大腦神經的可塑性一直被刺激和練習,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閱讀」對於孩子大腦發展的幫助。 ●教育非知不可臉書
EP55-為什麼閱讀對於孩子的大腦發展有幫助?閱讀增加知識儲備量⋯有沒有閱讀跟失智的關係?
2024-09-272024/09/27:幸福密碼-連結科技與宗教 縮短時空與心靈的距離很難想像宗教產業也能像外送平台一樣,提供民眾一站式報名服務。今天《幸福密碼》節目,邀請到麥睿資訊創辦人暨執行長吳明宗與大眾分享宗教、文創及環保相互結合的「心」服務。 吳明宗剛開始創業是朝金融科技服務領域前進,但是被誤解為是虛擬貨幣的一環而受挫。後來他受到宗教啟發,開啟「Lifemap人生地圖服務平台」以宗教、文創、環保結合新科技,將線上點燈與實體點燈、抽籤問事、祈福直播等服務融合在一起,將金融及資訊服務的商業模式實際應用於現實生活中。 吳明宗表示,新冠疫情期間民眾生活籠罩在焦慮不安的情緒中,尋求心靈慰藉的服務迅速串起商機,也讓吳明宗找到如何將金融科技與宗教結合的新契機。他將臺灣傳統宗教文化帶入網路世界,並在此過程中扮演宗教及Fintech數位轉型之橋樑,協助宗教團體數位轉型,也讓民眾在生活中有更多與宗教接觸、對話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透過科技服務將環保議題帶入,盡力減少宗教儀式中燒紙、焚香方式,每年減少約500噸的碳排放,讓環保跟宗教可以永續併行。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9月27日(週五)上午10:05-11:00教育廣播電台《幸福密碼》節目收聽。(法鼓山人文社會基金會Podcast當天同步上傳,惟播出時間依各平台為準)
連結科技與宗教 縮短時空與心靈的距離
2024-09-272024/09/26:教育非知不可-EP54-睡眠對於記憶力的重要性?|讓大腦成為神隊友有句台灣諺語「一暝大一寸」,小寶寶睡得多,長得快, 「睡眠」不只有助於嬰幼兒成長,對於記憶也會有幫助,為什麼? 事實上,小朋友睡得多,不只長得快,睡眠對孩子的記憶也會有幫助,許多人對於睡眠的理解是休息, 其實睡眠時,大腦不是全部都在休息,也並不是所有活化的狀態都降低,睡眠會經歷幾個時期,如快速動眼期, 新的腦科學研究,發現受試者的腦電波進入快速動眼期,大腦腦波積極活化。 經過快速動眼前的受試者,他的表現,無論長期記憶的表現或是短期記憶的表現,都勝過故意不讓他經過快速動眼期的那些試者,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睡眠」對於記憶力的重要性。 ●教育非知不可臉書
EP54-睡眠對於記憶力的重要性?|讓大腦成為神隊友
2024-09-262024/09/26:傾聽海洋-海洋生物捉迷藏傾聽海洋09/26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海洋生物捉迷藏 為了在複雜的珊瑚礁中生存,許多生物發展出不同的技能!其中,轉換體色或形態是常用的手法,將自己變化成類似環境的體態,讓他者無法發現其蹤影,便可趁機躲避天敵或襲擊獵物。有些魚類和章魚甚至能瞬間改變體色來融入背景,達到「快速易容」的效果。 有些生物則更進一步「擬態」(Mimicry),仿效其他對象!像不少較弱小的動物會模仿成凶猛或有毒的生物,讓天敵不敢任意靠近。但也有些掠食者反其道而行,將自己偽裝成不具威脅性的溫順生物,試圖讓獵物大意後再進行掠捕! 海生館的展示缸裡的生 物沒有仔細看,常常會以為牠們只 是一般裝飾用的石頭,不小心忽略其存 在,這些「石頭」就是俗稱石頭魚的毒鮋 魚(Synanceia horrida)! 毒鮋魚為什麼要這麼低調呢?其實這是牠 的謀生能力,藉由把自己假裝成石頭,讓 其它游過的小魚小蝦不會注意到牠們,然 後就能趁其不備時,張開大嘴把牠們吃 掉!此外,這招隱身大法,也能用來躲避 和柳珊瑚共生的巴氏豆丁海馬(海生館多媒體影音管理平台 楊志仁攝) 其它可能的捕食者。所以牠們平常在自然 環境裡,只要找到舒適的位置後,就會乖 乖地待在「舒適圈」裡,不會隨意移動, 用這種守株待兔的方式靜待獵物上鉤。這 種可以把自己隱藏在環境之中的能力,稱 為「偽裝」(Camouflage)。偽裝的主要 目的是讓生物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不要 被牠們的天敵或獵物發現,以在險惡的自 然中生存。所以偽裝的效果往往依賴於生 物的顏色、形狀和紋理。自然界裡常見的 偽裝大師除了上述的毒鮋石頭魚以外, 還有部分種類的海馬。像是巴氏豆丁海馬 (Hippocampus bargibanti)就常常會用 尾巴把自己勾捲在珊瑚上面,假裝是珊瑚 礁的一部分,不仔細看還真無法發現牠的蹤跡! 本集內容可參考第123期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奧秘海洋》期刊,可網路搜尋奧秘海洋部落格,有全文瀏覽,亦可上博客來等網路書店訂購。參考資訊https://oceanomics.blogspot.com/p/2023_2.html?m=1 來賓: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科教組助理研究員- 吳曜如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鯨豚保育 約莫16世紀,捕鯨在世界各地已經是普遍發生的事情。當時捕鯨還是以人力為主,各類資源取得不易,捕獲一隻鯨魚不僅是提供食物來源,巨大的骨骼也可以用來搭建屋舍,皮下厚厚的鯨脂煉成油可以當點燈的燃料、製成蠟燭照亮黑暗,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多少都可以看到崇敬鯨類的信仰與文化。 不過,隨著世界的局勢快速地趨向工業化發展,鯨油也成了機械運作的潤滑劑與燃料,人們對於鯨類的需求也就更大了,也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的進步解決了過往捕鯨遭遇的難題,接踵而來的便是更大規模且快速的捕殺。 當時在捕鯨人口中被稱為「正確的鯨」正是英文名為Right Whale的露脊鯨,由於牠們的活動區域離岸不遠, 游速慢容易追捕,且鯨脂豐厚,射殺後會漂浮於海面,有利於捕鯨人處理,便可換來很大的財富。而其牠大型鯨類一來游速快,二來射殺後會下沉,都會增加捕鯨的難度與成本;但隨著工業發展出蒸氣機增加捕鯨船航行的速度,運用火藥發射出威力更強的捕鯨砲,以及原本射殺後會下沉的鯨魚,在有了空氣壓縮機之後只要快速的往鯨豚體內注入空氣,要讓鯨魚浮在海面都不是問題,大幅增加捕鯨的效率,也為世界的工業與經濟創造了一段輝煌的時期。 2007年夏天,黑潮展開了一項「飛旋海豚的一天」調查計畫,藉由系統性觀察和行為紀錄,以全天包船跟隨且不干擾動物的情況下,初步瞭解花蓮近海飛旋海豚(Stenella longirostris)的分佈與行為生態;同時搭配本年度本會在花蓮賞鯨船上進行的短程記錄、觀察賞鯨船的行為及其與海豚的互動,瞭解在牠們在花蓮海近海的時間與空間分佈特性,並進行系統性之海上觀察和行為紀錄,初步瞭解飛旋海豚的行為、生態與人類活動對牠們的生活是否有影響。 來賓: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東良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廢田.冷海.曠野中的白矢〉 鄭琬融 2023年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組二獎 1 . 吐沙的黃昏使人怔冷 那裡曾有生活的溫舌,整片踏滿水鳥的溼地 農田廢耕,收購,一甲子彎腰的日子 消失在一紙移轉的地契。 白紙黑字的條文,記錄了什麼? 「不是不想留下來」,佝僂的身影比曾經結滿穗的稻穀要彎 「鹽分太厚、海風太刺,稻子難活。」 細數理由,老人沒說的留在拉長的影子底,流回荒廢的水圳 他專心簽字,慢慢簽,汗滑過他的手指間,筆桿 愈來愈黏,突然湧上的記憶 或許這是最後一次他的名字與這塊地有所關連 一輛卡車運來幾個人、幾台機械 揚起一片塵土。在一棵樹面前,遮住小徑,他過往回家的路上 . 2 . 「那風機一直轉一直轉, 整個鎮上只剩下糨糊似的語言。」 留守者,不停仰頭 在她眼中是白骨。在他人眼中,是收割海風的使者、曠野中的白矢。 「為什麼這麼近?」 黑狗狂吠,一百公外的巨大風扇,蜂群聲、嚅囁聲、尖嘯聲 無時無刻混入脫臼的景致 她撿拾底下的鳥屍、蝙蝠的翅膀 試圖解釋她夜不成眠,但這些稱不上證據 上面這麼說(哪裡的上面?她沒問出口。總之每一種位階都比她高) 命運的新刺在垂老的防風林中突破 廣大的海口,整片鬼魂似的白骨,齊聲絞碎一種意志 沙風愈積愈多,卡進蕾絲被、燒水壺、沙發上老女人的腳趾間 . 3 . 白矢亦落在海上,成群低鳴。船長繞開這些三芒星 危險、高樓般壓迫、象徵著驅離。插下風機的位置再也不屬於 討海者,在一場看不見的交易,吞下結論 「別回頭。」白燈熾熱,陰影切開撒網的手。 恐懼不來自黑暗,而是失去 空有引擎而無法進入的海域,已然是記憶的墳場 這是變革還是騙局?「不是買更大的船出海,就是改一改去巡邏風機……」 巡邏這些巨大的白骨── 選擇成為兩條筆直的黑線,窄小、朦朧 同行已有人出售他們的網子。最後一次出航,浮球一個個漂散海外, 無心回收。殘餘的暖意逐漸涼去。 往後還能如何穿行這片海域? 這養出他二十年一身的風骨 . 4 . 夏日,溫暖的颶風,扭斷風機頭骨總毫不費力 巨大的停止,在維修人員的指尖 「是什麼樣的轉動讓透明成為電流? 而我碰觸的又是什麼樣的中心?」 遠處發光的燈火,星沙一樣微弱、誘人 很難想像這與之有某種連結 乳色的,暈眩的,瞠目結舌的真實 藤一樣地勒緊。損壞處,年復一年更加嚴重 他並不懷疑它的存在,而是位置。 被塑造得如此神聖,如此地聖潔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海洋生物捉迷藏
2024-09-262024/09/25:教育非知不可-EP53-為什麼有些事能記得住,有些卻不記得?該如何增強記憶力?|讓大腦成為神隊友美國心理學家根據記憶所能維持的時間長短,將記憶分為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 那些事會從短期記憶成為長期記憶?大腦又是如何形成記憶的? 腦神經的容量,絕對足以讓我們把所有經歷過的事,都在腦中留下痕跡,會有記不住或忘記的感覺, 只是因為無法成功提取記憶,就算當下不成功,日後,某一個瞬間,也有可能會突然想起。 建立資訊時,留下較多的線索,日後就較有機會將它提取出來,所以,要讓記憶很深刻,或是能留下深刻記憶的,通常會牽扯到多重的感官。 學習時,若牽涉到不同的感官,如寫下、朗讀、看影像⋯⋯等,從神經學的角度來說,突觸連結多,自然就成為較易提取的記憶。 本集「教育非知不可」,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吳嫺教授分享如何增強記憶力。 ●教育非知不可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