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但需不需要了解背後的原因呢?
陳玫君牧師在來到都蘭的都興教會的初期,接到的首要任務就是「改造教會的環境」,而就好像一件事情的發生,背後都有它的原因及意義。在改造教會時,開始有部落的孩子會問牧師,可不可以到教會打球、可不可以到教會寫作業。好像慢慢地透過孩子,讓牧師開始發覺這些孩子的所需,除了活動、課業,也發現到三餐正常且營養均衡對這些孩子們的重要性及必需性。
在疫情期間,孩子們在家裡上遠距課程,較少到教會後,隔一段時間回到教會裡,牧師發現,因為長期較少在家和家長們長時間的相處,彼此的衝突變多了,甚至發現孩子身上有被「教訓」的印記。而這也讓牧師開始思考,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教會、牧師扮演的角色以及可以怎麼找資源、運用資源?
上天好像知道這些孩子需要什麼;從一開始的大學生協助課輔,再到最後經由介紹而有了翰林線上課程的資源的導入,也有人捐贈筆電、耳機麥克風。一切的推波助瀾之下,讓這些部落的孩子們有了更好的學習資源和機會,學習也突飛猛進,牧師笑說:「這些孩子都是欠栽培」。 然而,除了學業的進步,陳牧師更看重的是孩子們的「品格」,因此很注重當下的機會教育,以及帶孩子們的過程中,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情緒、適當地表達及反饋。教會給予的,是一道門、一扇窗,也是那顆掛在上空的星星一樣,給孩子們一個探索自己的機會和方向,未來的路他們仍要學著成長,希望這些生活中的教育、品格養成,可以在每位孩子的心裡埋下小小的、善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