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聽今天的《巴查音House》,我是Pacak。
在節目開始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當你想到「原住民音樂」的時候,
腦海裡會浮現什麼聲音?是山谷間迴盪的古謠?
是吉他伴著的民謠旋律?還是部落婚禮上熱鬧的舞曲?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原住民的語言、故事和節奏,也能以「饒舌」這樣的方式,
衝破麥克風、衝進我們的耳朵和心裡?
很多人聽到「饒舌」,會先想到美國的嘻哈文化:街頭、塗鴉、Freestyle對戰,
或者是快速密集的押韻。但對原住民來說,饒舌並不是外來的「潮流玩意」而已,
而是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表達方式。
在我們的文化裡,說故事、用語言傳遞情感,本來就很重要。
就像老人家會用吟唱、誦詞,來記錄家族的歷史。
饒舌的節奏感和口語表達,其實跟這些傳統很接近。可以說,
它是傳統文化和現代音樂的一次碰撞,
碰撞出了屬於這片土地的嘻哈聲音。
在台灣,原住民饒舌的起點,大概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中後期。那時候,嘻哈文化開始在年輕世代蔓延,
街舞比賽、饒舌團體、地下音樂場景漸漸熱起來。原住民的年輕人也在這股浪潮裡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們用族語寫詞,用節拍承載對土地、對身分的感受。有些人寫的是部落生活的日常;
有些人則唱出城市裡的漂泊與掙扎:離開家鄉打拼、面對歧視的心情、在族群與主流文化之間拉扯的矛盾。
原住民饒舌最迷人的地方,是它不只是一種音樂類型,更是一種文化的抵抗與再造。
抵抗,是因為這些創作往往面對主流媒體忽視、甚至刻板印象化的原住民形象;再造,
是因為他們不只是抱怨或批評,而是用音樂創造新的敘事,讓族群的語言和故事活在現代的節拍裡。
這些作品,既可以很熱血,像是部落的戰歌,也可以很溫柔,像是對故鄉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