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物資、人員、資訊進出流通的門戶,1684年清帝國將台灣納入版圖,為了管制貨物與移民進出,1684開放府城的安平、 1784年開放中部鹿港,1788年開放北部八里坌等三個正口,民間又稱「正港」,因正口有設官管理客貨進出,正港變成真正進口品的意思。台灣南北地形狹長,早年沒有道路建設,南來北往沿海岸行船比陸路交通更方便,因此有:「頂港有名聲 下港真出名」的諺語。1760年代八堡圳完成之後,更促使鹿港成為中部物產商品重要進出口集散地,鹿港與泉州對渡,商貿發達郊商多,有米、糖、布郊及泉、厦郊等八大行郊,其中以泉郊日茂行最有名。創建於1786年的龍山寺是重要古蹟,還有祀奉媽祖的天后宮、新祖宮等,文開書院最負盛名,因文風興盛,清治時代就出了蔡德芳、施炳修、丁壽泉、蔡壽星、施之東等五位進士,鹿港堪稱是台灣最典型的老港口市街,「一府二鹿三艋舺」也反映台灣歷史發展重心的轉移。
音量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