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常只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神明。
出了事就去拜、去求,心裡想著——只要願望成真,就是靈驗。
但如果神明沒有照我們的期待去做,
我們又急著說「不靈」。
有沒有想過,這其實才是最人性的自私?
我在節目裡跟張其錚老師聊到這件事時,心裡忽然浮現一句話:
「如果人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去祈求,那神明又怎麼能維持祂的公正?」
老師點點頭說,
信仰,不該是交換條件;
而是一種敬畏、一種相信「天地自有其秩序」的心。
我們聊的不只是「通靈」,
更是在聊——人該怎麼與未知相處。
靈不是外面的怪力亂神,
而是提醒我們,
唯有誠實與善念,
才是與天地對話的語言。
有些看不見的東西,比看得見的更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