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是創建於1895年的蘆洲李宅,這棟矗立於農田間的大房子在民國71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公佈實施後,在李氏大家長嚴秀峰女士主導下,結合李氏七大房家族,以「歷史保存與家道承傳」為初衷,向內政部申請將歷代居處的祖厝宅院列為古蹟,於74年獲內政部核定為「台北縣三級古蹟蘆洲李宅」,成為台灣第一座列為民宅古蹟的範例,蘆洲李宅於2018年升格為國定古蹟,目前以「李友邦將軍紀念館」落實古蹟活化再利用,為私有古蹟的保存立下良好的典範。
蘆洲李氏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於乾隆晚期的移民到蘆洲一帶落腳墾拓,最初李氏舊居於中路十八番地之土角茅草房,而現址是七番地,蘆洲田仔尾李宅又稱「李祖厝」。老宅初建於1857年,再由子嗣七房兄弟合資延聘大陸江西名建築師廖鳳山專程來台設計擴建;至三世祖樹華公,當時擔任「儒學正堂」主管全台秀才科考業務,得光緒皇帝派令題繪;中門書懸「外翰」匾額(為清羅秀惠舉人題字),並敕派丹桂九鼎門神守護李宅,丹桂九鼎門神屬於文官門神,使得李宅兼具農莊與官宅格局,這也是蘆洲李宅特色之一。
李友邦先生生於1906年,是蘆洲李宅第五世子孫,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父親李萬來,從事教育。二弟李友先,幼弟李友烈,先後都因反帝抗日活動而壯烈犧牲,可謂一門三烈。而夫人嚴秀峰女士和李友邦同為參加中國民族抗日戰爭而認識,彼此都對民族國家的理念認同而共組家庭,婚後共同為中國抗戰與台灣光復運動而繼續奮鬥。
我們都知道這段時間的中國近代史時局多變,台灣、日本和中國的關係非常複雜,很多事情昨是今非,但不管外在環境怎麼變,李友邦先生在大時代當中心繫台灣始終沒變,因此,雖然李友邦將軍最後在1952年被槍決,但家人卻不抱恨,以大愛回饋國家社會。
這座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老宅歷經了漫長的保存與修繕之路,象徵台灣漢移民墾拓精神與生活面貌的庶民宅院,它的價值除一般所認定的建築特殊性之外,更在於李氏歷代族人的奮鬥歷程,與三百多年北台灣蘆洲一帶漢移民拓墾與生存的歷史密不可分,目前以「李友邦將軍紀念館」落實古蹟活化再利用,定期於園區內舉辦多元文化體驗活動課程,將古典中華文化元素融入常民生活體驗,長期提供民眾做為文化學習的場域。
【實踐行動Call for action】
李力群董事長提到:守護文化資產最好的方法就是,有空來蘆洲李宅走走,在古色古香的氛圍中體會先人留傳下來的耕讀精神,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李宅提供常態性的古蹟導覽活動,以及定期辦理的古禮抓周、收涏及文昌開筆等文化活動,非常歡迎社會大眾來親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