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博物館自由行10/30節目介紹:
一.《博物大旅包》單元:
「龜山島漁村文化館」
民國66年龜山島因為列為軍事管事區之故,將島上所有的居民通通遷移到這裡。居民因鄉愁使然及不忘本的心情,由居民爭取設置,於94年成立龜山島漁村文化館,呈現原住居民之歷史沿革及生活型態,館內展示傳統漁村文物、舊照片多由居民捐贈,是一座典型的社區博物館。 龜山島居民遷村後,大溪漁港忙碌的漁業生活,加上社會快速的變遷發展,不只鄉愁逐漸為人所淡忘,部分傳統漁村文物,如造船、竹編、72角風箏童玩等民俗技藝的傳承危機。
龜山島漁村文化館位於宜蘭縣頭城鎮龜山里社區活動中心2樓。社區活動中心建於1979年, 2003年由文建會(今「文化部」)地方文化館計畫補助一百萬進行整建工程。由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工作室協助規劃,1樓設定作為社區中心與工藝傳習所,增建2樓作為文物展示空間,頂樓為拱蘭宮廟埕廣場, 2005年1月1日文化館落成啟用。
設立之初乃因自龜山島搬遷來的耆老日漸凋零,居民深怕龜山島文化消失,由社區開會獲得共識,想要成立文化館,並將陸續收集到的文物、老照片、漁具等規劃作為展示。文化館內放有龜山島全區模型,可以對島上空間有所概念,展覽文物包含島上傳統童玩七十二角風箏、石頭錨、承裝與收納用的榭籃、各式竹編,以及漁業用工具等。除了展示過往漁業相關文物,也設立歷史光廊,遊客可以從清朝時期文獻記載的龜山島人文起源到近代食衣住行。
更多有關「龜山島漁村文化館」的介紹請聽今天的博物大旅包。
二.《博物館就醬玩》單元:
主題: 林口的蛻變:從茶園.磚廠到新市鎮崛起
林口臺地又名平(坪)頂臺地,海拔約240-260公尺,位於臺北盆地西側,北部瀕臨臺灣海峽,東北部隔著淡水河與大屯火山群遙望,西部連接桃園臺地,呈現不規則五邊形。林口臺地覆蓋十餘公尺的紅土層,下方是沈積的礫石及砂泥層,若以行政區劃分南北兩部,北部屬於新北市林口區,南部則在桃園市龜山區。
林口位於臺地上,水源汲取不易,不適合種植稻米,移墾開發的時間較晚。清領時期,臺地上是蔥蔥鬱鬱的樹林,林口位在河谷至臺地孔道出入口,取名為樹林口。隨著臺灣對外開港通商,茶葉成為重要對外輸出的重要商品,林口臺地紅土壤的地質特性,配合年均溫攝氏21-22度,年降雨量2,000-2,500公釐氣候條件,適合茶樹生長。林口開始種植茶樹,以生產發酵的烏龍茶、包種茶為主,孕育高品質的茶葉,造就往昔茶園遍布的景象。
林口紅土層的環境與氣候條件,孕育早年茶葉生產與紅磚製作業的榮景,隨著中山高速公路通車,以及新市鎮開發計畫,帶動地景變化、人口流入及產業轉型。近年來,桃園機場捷運通車,以及三井Outlet、新北國際AI智慧園區、民視及東森媒體園區等大型企業陸續進駐,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吸引大量人口移入。2025年,我國首座國家檔案館進駐後,更為林口注入豐富的人文知識涵養。
來賓: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研究員- 許峰源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播出後線上重聽
節目播出後線上保留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