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博物館自由行09/04節目介紹:
一.《博物大旅包》單元:
「北師美術館」
北師美術館,為隸屬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之美術館,在該校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林曼麗推動下成立。該館於2011年成立,2012年落成營運。全館地下1層、地上3層,共計4層空間,除展示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之外,並典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贈予之文藝復興石膏模製品。 更多有關「北師美術館」的介紹請聽今天的博物大旅包。
二.《博物館就醬玩》單元:
主題: 阿里山林鐵行動學校特展
阿里山林業鐵路(簡稱阿里山林鐵,舊稱阿里山森林鐵路,又別稱阿里山鐵路、阿里山小火車)是位於臺灣南部的山森林鐵路系統,亦是臺灣第一個重要文化景觀。「阿里山森林鐵路」也是18處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其各路線主要位於嘉義市與嘉義縣境內,但祝山線部分區段則位於南投縣信義鄉。該鐵路乃是日治時代為了將阿里山林場產出之林木向外輸送而建設;林場砍伐業務結束後,客運與觀光成為該鐵路的主要功能。整個系統主要有一條起點自嘉義市嘉義車站、終點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阿里山車站的主線,以及眾多遍佈阿里山山區的林場線所構成。今日開放客運的部分,包括主線及其部分區間的「神木線」、「沼平線」、一條為觀日而修築的「祝山線」。阿里山林鐵尚有幾條「林場線」是以眠月及東埔兩線為主幹分歧出的幾條支線,不過幾乎已經停用廢棄。
在林木開採時期,該鐵路包括一條主線、兩條林場幹線,及眾多由主線及幹線分歧出的作業支線。隨著本路線的觀光化,阿里山森林鐵路包括主線阿里山線以及兩條觀光用支線眠月線及祝山線,主線連結阿里山神木及阿里山火車站的部份又常被稱為神木線。終點站阿里山車站曾毀於921大地震,經數年重建後,新站已經於2007年9月13日開放使用。眠月線於921大地震毀壞嚴重停駛,於2008年5月完成部分路線修復,卻又毀於2009年巴巴風災。2009年8月8日的莫拉克風災,重創阿里山林鐵本線,全線出現421處毀損,陸續修復後,2015年9月全線試運轉成功,同年9月28日卻又因杜鵑颱風來襲,58公里處出現約55公尺長的大崩塌,42號隧道也毀損導致十字路站與屏遮那站之間無法通行,且復建困難,農委會林務局規劃於既有42號隧道東側興建新隧道,全長約1104公尺,於2019年8月28日通過環評案,2024年7月6日,歷經15年修復阿里山本線(嘉義-阿里山)全線直通復駛。
「阿里山林業曁鐵道文化景觀」為臺灣第1個國家級的「重要文化景觀」,擁有逾百年歷史與深厚文化底蘊。為推廣林鐵文化資產教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林鐵及文資處)全新推出「阿里山林鐵行動學校」計畫,首度以行動展覽方式,攜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突破地域限制、跨館際合作。「阿里山林鐵行動學校」首展於今(7/2)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幕,展覽融合教育推廣與文化傳承,期望讓更多民眾親近林鐵故事,激發文化與學習的嶄新火花!
走進時光隧道,看見移動風景,林鐵百年魅力再現!穿越山嵐、掠過雲霧,阿里山林業鐵道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一條流動於山林間的百年詩路。這條蜿蜒於高山森林的鐵道,不僅見證臺灣林業發展歷史,更被譽為世界鐵道工程的瑰寶!列車在海拔高度中緩緩攀升,一路穿越層層隧道,每一段黑暗過後,眼前的風景如幻燈片般轉換,這樣的景觀變化,正是阿里山林鐵最動人的旅程節奏。因此,本次特展以「時光隧道中的移動風景」為主題,邀請觀眾一同走進阿里山林鐵的時空軌跡,從歷史、人文到自然景觀,探索一條橫跨地理與記憶的鐵道旅程。
展覽連結: 阿里山林鐵行動學校特展
來賓: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綜合企劃科科長- 黃玫璇
界悅設計設計總監- 魏嘉滺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播出後線上重聽
節目播出後線上保留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