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GO博物館自由行7/03節目介紹:
博物館在西方發展的時間極為漫長,已衍生出一套面對博物館及其蒐藏品 的特殊組織型態和知識系統。當西元前三世紀,托勒密一世在北非的亞歷山卓 市設立一座詩神繆思的紀念室,當代博物館的圖像隱然具現。的政治經濟利益、和對世界觀及歷史的掌控和詮釋權力。 博物館實體非常多樣化,而博物館的定義因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而有所不 同。
除了從博物館「應該有什麼內容與功能」的描述性定義來理解博物館之外,近年英國博物館學會便曾對博物 館下一個規範性的定義,3 並草擬一份「建立二十一世紀卓越博物館的宣言」。 其定義不但宣稱博物館應具備啟發性、學習與愉悅機構功能,更強調博物館的 複數形式、蒐藏與進用性的重要性、及機制的社會意識。而其宣言則明確的指 出:在社會經濟衝擊下,廣義的博物館是科學與藝術普及教育或終身學習的中心,是公民與社區的空間,是社會變 遷與促進文化理解的機構,典藏人類文化遺產的博物館是創造力的觸媒,是旅遊與觀光的關鍵夥伴,也是文化研究與創新事業中重要的一環。當臺灣博物館事業與博物館學蓬勃邁進二十一世紀,過去百年來的博物館 遺產已成為有待深究的社會現象,社會與博物館所衍生的博物館學議題也持續 發展中。
博物館的學術與社會文化角色不斷的在改變。做為眾學科的基地之一的性 質與角色,近年也因社會環境的演變而與原始型態不同。換言之,不但博物館 本身之性質是演變的、往往因歷史因素而有所不同,同一個博物館在社會文化 之中也有其動態性,博物館實體反應歷史事件的影響,通過特殊的經驗和知識, 重構其當代與過去(the past)的圖像。
臺灣的「新博物館運動」從國家博物館之建構,發展到形塑區域的、地方 的博物館的階段。由於行政院文建會的推動,三一九鄉鎮不斷地成立地方博物 館;縣級博物館也開始出現。相對於大型的國家博物館,地方社會通過獨特的 自我發現與地方組織,參與建構當代臺灣的社會文化圖像。而蓬勃的全球博物 館發展,也面臨極大的挑戰與危機;社會對博物館的需求,正從傳統的博物館、 新博物館學、邁向公共博物館學(public museology)的實踐。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GOGO博物館自由行播出後線上重聽
節目播出後線上保留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