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51121人間菩提】見賢揚善共造福
臺灣已進入高齡社會,「老」成為普遍課題。許多長者子女在外工作,日常缺乏陪伴,因此鄰里之間更需要互相照顧;慈濟人以探訪、陪伴與關懷補位,讓弱勢家庭與獨居者能安心生活。 談到輔具再利用,上人肯定志工的智慧。志工們將回收的輔具清潔整備後,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這一分用心,不只愛物,更是愛人。 臺灣以善與愛為寶,慈濟人的行動可成為全球典範。面對社會需求,善行要多說、多分享,多讚歎彼此的付出;不分團體,只要是好事,都值得推廣,讓善念不斷擴散。
二、健康100分~健身,健腎 or 敗腎? 你知道運動也有劑量嗎?
在全民重視健身與肌力養成的風潮中,不少年輕人因追求極限、增加肌肉量,或補充高蛋白、肌酸等營養品,卻在健檢後看到腎絲球過濾率(GFR)下降,驚慌地以為「運動讓腎臟壞掉了」。花蓮慈濟醫院腎臟科王智賢醫師指出,多數這類「頭好壯壯」的來診者其實並沒有腎臟疾病,而是因為運動強度提高、肌肉代謝增加、或補充肌酸,使血中「肌酸酐」上升,導致公式換算出的 GFR 暫時下降,而非真正腎功能退化。
肌酸酐與肌肉代謝密切相關,只要訓練強度提高,就可能比前次檢查略高。此外,高蛋白飲食、肌酸粉,以及「運動中未充分補水」造成的輕度脫水,也都會令肌酸酐上升。因此看到指數異常不必過度恐慌;但若持續不正常,也不能掉以輕心,仍須由醫師判讀。
王醫師提醒,運動如同處方箋也要「有劑量概念」:吃太多或太少都不好,運動亦然。適量規律的運動能改善心肺功能、延緩肌少症、預防骨質疏鬆、降低失智風險,更能提升免疫力,讓身體在季節變化或病毒流行時更具抵抗力。建議每日 30 分鐘、每週至少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日常也可透過「站著辦公、樓梯代替電梯、刻意多走一段路」累積活動量。「積少成多」比一次衝過頭更有效,也更能避免身體受傷或指數異常。
具體目標方面,日行 7,500~10,000 步對心血管、代謝疾病有明顯益處,但久坐族需特別留意。隨著年齡成長,基礎代謝下降,即使吃得和以前一樣,也更容易變胖、血脂血糖提高,因此更需要靠運動維持代謝。此外,適度進食、避免全飽,也有助健康管理。
運動絕對是全身健康的關鍵,但要掌握「適量、持續、客製化」三大原則;當檢查數據變動時,不急著恐慌,而是理解背後原因、調整生活習慣,才能健康又長久地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