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來自台灣東海岸阿美族的靈魂人物,現在是AMIS旮亙樂團的團長。
出生於台東阿美族部落的他,自小開始就從事音樂創作,成年後有感於傳統音樂在現代化的過程裡面逐漸流失,1997年便開始到部落採集耆老故事,同時在1999年5月成立了「AMIS旮亙樂團」。旮亙是一支透過「敲打」來傳遞阿美族傳統,並透過歌聲來激盪族人對族群文化的重視與感動的打擊樂團。旮亙(指竹鐘)是阿美族傳統婚禮女子招贅時用來報喜傳訊的用具,因此樂團以旮亙來命名,即是有報喜訊、傳承與發揚傳統的使命。
「旮亙樂團」成立至今已有10多年歷史,期間經歷過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巡迴演出,出版發行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專輯。近年來原住民音樂也不斷地隨著時代進行創新,加入了許多西方元素,「旮亙樂團」也試圖結合不同領域的元素結合,例如流行樂、電子音樂等,更曾在2009年和高雄交響樂團合作,融合原住民傳統音樂與西方交響樂之演出,這是「旮亙樂團」開啟了原住民音樂在當代創作的另一種可能性,並且目前也持續不斷地開拓更多突破與創新。1994年,公共電視舉辦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他為第一屆招考的原住民電視記者。在一次製作阿美族豐年祭新聞專題的過程,他讀到《臺灣阿美族的樂器》一書,對於書上記載屬於自己族群的陌生樂器,他除了大受震撼,同時也很疑惑:「這些樂器怎麼現在都不見了?」為了釐清困惑,加上當時政府計畫設立原住民族電視臺的腳步太過緩慢,於是在1995年他毅然辭職回到故鄉臺東,與朋友成立專門報導原住民族議題的地方電視臺,同步投入阿美族傳統樂器的田調研究。
在過去採訪中他說道過:「傳統阿美族其實沒有樂器的概念,過去為了驅趕飛禽、溝通等生活需求,阿美族人就地取竹子、木頭、麻繩、果實等自然素材,製作出可發出聲響的器具。這些器具發出的聲響音高且具有節奏,在實際用途之餘,便成為族人歌唱伴奏的工具。其中,竹子的使用性最高,他表示:阿美族與竹子的關係非常密切,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離不開竹製品。先有歌才有與之應和的器具,因此稱這些器具為“跟著歌而來的聲音”。傳統樂器取材方便、製作容易,但保存不易,以前大多用完就丟棄,當族人不再使用這些樂器,它們便漸漸消失於我們的生活當中。」
很開心今天邀請到來自東海岸美麗的阿美族部落的「AMIS旮亙樂團團長―少多宜•篩代」,來與我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與成立樂團的目的與願景,他鑽研阿美族傳統樂器30多年,這條文化學習與傳承之路仍沒有終點。他說:「只要我的生命還有氣息,這條路就沒有走完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