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新聞真假掰

你「自由」嗎?何謂「自由」?如何「批判思考」?AI時代人類必備的思惟能力?

2025/05/18
邀訪來賓:林火旺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單元介紹

 

(上集)

後真相時代,言論自由與假訊息之間的關係成為公共討論的核心議題,我們該如何理性討論公眾事務,哲學思維是當代解方?

 

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林火旺指出,言論自由並非絕對。法律對於毀謗、仇恨與歧視性言論皆有所規範。言論自由的目的應是促進真理的發現,而非濫用自由來操弄輿論。他引用19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在《論自由》中的觀點,指出自由應有助於社會與個體的發展,而非無限上綱。例如,若讓三歲小孩自由行動而無判斷力,可能會導致危險。

 

談及公共政策時,林火旺用「無知之幕」的概念作為說明,他以垃圾掩埋場為例,人們通常不希望「嫌惡設施」建在自己家附近,但若人人都持相同態度,社會將無法運作。

 

隨著AI技術的發展,假訊息的製造變得更加精緻,也使人更難分辨真假。林火旺區分了「工具理性」與「目的理性」,指出AI具備高度的工具理性,能夠高效地處理資訊,但缺乏人類的同理心與道德判斷。他引用德國哲學家康德的觀點,強調真正的人類價值在於關心他人,而非僅僅追求個人利益。

 

本集邀請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林火旺,與我們探討自由的本質、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以及AI時代下哲學如何成為辨識真假的關鍵工具。請收聽《新聞真假掰》,假訊息 Bye Bye!

(下集)

查核技術對這個世代的學生而言,就像是一種媒體識讀的「預防針」。正如台北中崙高中教師葉桑如所言:「如果他們越早建立抗體,未來無論是對台灣還是對他們自己的未來,當接觸到虛假訊息或認知作戰時,才能具備足夠的危機感與抵抗力。」在民主價值受到挑戰的當下,這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能力,也是一道保護自己與守護社會的重要屏障。

 

本集節目將帶您走進台北中崙高中的課堂與比賽現場,採訪參加青年查證挑戰賽的學生們,從暖身賽到實戰,他們如何運用創意與工具,突破一道道查證難題?運用 Google Lens 翻譯、掌握 IG 貼文的隱藏時間戳、甚至研究國外地圖與路標,參賽者分享他們的初衷、克服挑戰的過程,還有在團隊合作中的成長體會。


一起來聽聽這群高中生如何鍛鍊資訊判讀力,如何在查證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資訊的力量!

 

🎵本周來賓點播:李宗盛〈山丘 〉

 

來 賓|

林火旺(台大哲學系退休教授)

 

主持人|

黃兆徽(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

 

節目團隊︱

黃兆徽、邱家宜、陳柏樺、張育騰、蔡東棧

 

📻每周日17:05-18:00與您空中相會《國立教育廣播電台》https://gov.tw/mbF

💌想聯絡我們請按此

💌寫信給主持人請按此

💌謠言剋星查小喵請按此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