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新聞真假掰

「認知的吝嗇鬼」造成科學假新聞氾濫?「英國研究」為何成為另類「農場文」?物理學者為何跨界研究假訊息?

2022/12/11
邀訪來賓:國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特聘教授 黃俊儒
單元介紹

科學報導的專業門檻高,加上充滿不確定性,造成科學知識在轉譯成新聞的過程易有誤差?

 

黃俊儒老師分析民眾大多是「認知的吝嗇鬼」!沒有人想花精神去理解深奧科學知識,總是仰賴他人給予正確答案,才造成科學類假訊息的快速傳播?

 

搞清楚科學假新聞的十大類型:

理論錯誤、戲劇效果、名不符實、便宜行事、多重災難、

關係錯置、忽冷忽熱、不懂保留、官商互惠,及忽略過程,

讓你看輕易看穿各式手法!

 

「老鼠照藍光,毛長得比較快」的研究結果,隔天竟成「睡前用幾分鐘手機,可能就會晚睡幾小時」的報導?

 

高舉科學大旗,看似非常關懷世界的科學報導,其實都講著「樓歪掉」的故事?

 

「英國研究」之所以成為鄉民戲謔的目標,原因在於台灣媒體總引用英國八卦小報的內容,卻很少查證是否為真正紮實的研究成果?

 

大眾心理學的「高馬效應」告訴你為什麼總是難以針對假訊息澄清、闢謠?

 

每個人的大腦都像《腦筋急轉彎》電影所示,好像住著好多不同的巨人,

而最大隻、最難被打敗的就是意識形態巨人?因而造就溝通上的困難?

 

 

本集節目邀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黃俊儒老師,

從物理學專業背景,踏入研究假訊息的領域,直指新聞媒體如何錯置科學新聞、

科學類假訊息又是如何氾濫在閱聽眾之間?想一一拆解此類專業門檻高的假訊息?

請收聽「新聞真假掰 」,假訊息Bye Bye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