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博愛座本應是公共運輸中為弱勢群體設計的一項貼心設施,象徵社會對身心障礙者、年長者、孕婦與行動不便者的尊重與照顧。然而,隨著社會進入超高齡化,這個本來出於善意的空間,卻逐漸演變成爭議焦點。近年來,網路上博愛座讓座衝突的影片屢屢引發關注,從「誰該讓座?」到「誰有資格坐?」一場場的爭執,不只發生在車廂內,更蔓延到社群平台,引發道德公審與世代對立。因此,製作本專題報導,從民眾的實際經驗、政策法源、座位設計、社會觀念與教育文化等多面向切入,探討博愛座的爭議核心,以及潛藏於其中的社會結構問題。也希望透過這份報導,引導社會回到初衷,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禮讓」、誰才是「真正有需要的人」。
從博愛座衝突影片出發,解析社群媒體如何放大誤會,引發網路公審與道德綁架。並追蹤政府推動「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的修法進展,討論名稱調整是否能真正化解爭議,也聚焦在座位設計、無障礙設施與教育扎根等制度面向,思考如何從根本改善,讓公共交通更友善、更具包容性。當更多人願意換位思考、主動關懷,博愛座就不只是座位,而是社會溫度的象徵。讓我們找回初衷,在公共空間中共同實踐一個更有同理心、更包容的台灣。最終,呼籲以理解代替批判,以善意回應需求,讓博愛座不再是衝突的引爆點,而成為關懷與尊重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