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1年次的戴文達,曾任臺東縣關山鎮鎮長,出生並成長於台東關山。他的阿公原是屏東佳冬昌隆人,民國2年獨自從南部出發,沿著當時尚未鋪設的大道翻山越嶺,經獅子鄉一路來到臺東。戴文達提到,母親來自苗栗卓蘭,講的是四縣腔客語,但與東部的腔調仍略有差異;南部來的阿公話少,反而是跟阿婆講的海陸腔比較熟悉。擔任代表12年、鎮長8年,20年間累積了深厚的基層經驗,他最感念的是鄉親的信任與支持。當年在關山開墾河壩田的少年,到返回佳冬參與祖墳整修、重新學習家族語言與文化,戴文達的生命歷程,也映照出無數移民家庭的故事縮影。
民國27年出生的劉翼東,家族原是苗栗客家人,但他的童年卻是在台中東勢的麻竹坑山中度過。自東勢初級工業學校(今東勢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畢業,隨即通過公路局訓練班的甄選,投入東西橫貫公路宜蘭支線的開發。帶著家人從東勢的客庄移居宜蘭,最終定居關山,遊走於不同的族群聚落,劉翼東始終認為能夠被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善待和接納,是一份難得的幸運。回望曾經難行的山徑,皆已化作台灣交通網絡中的堅實動脈;而一條回家的路,也在時光中愈走愈寬,愈走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