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產水稻產量超過全國年需求量,為確保稻農收入、糧食安全,因應近年極端氣候加劇乾旱頻頻發生等問題,農業部農糧署自民國105年啟動「大糧倉計畫」,鼓勵轉作旱作雜糧,並朝向六級化發展;執行7年來,已逐步構築國產雜糧中的大豆產區,從產地到餐桌呈現一番新面貌。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說明,105年水稻栽種面積約27萬公頃,現降為23萬公頃左右,減少的面積轉作雜糧,包含大豆、蕎麥等好處多,可降低進口依賴、節水,且國產大豆為非基改,地產地銷還可減少食物里程,有利淨零排放目標達成;截至111年,大豆栽種面積4102公頃、產量約5619公噸。
池上鄉農會總幹事游玉櫻說,約莫20公頃契作農田水資源較不足,轉作黃豆,農會並攜手將穀倉改建為「池上豆之間」主題餐廳,以地產有機非基改黃豆開發出多種西式、中式料理與甜點、飲品供應,還可觀看豆製品製作過程,一旁的農會超市搭配販售產品,整體新穎的建築設計,已成遊客打卡景點。
今天的節目就帶大家走訪池上,一起認識池上鄉的產業及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