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節目,我們走進第114屆師鐸獎得主柔道專任教練陳慧欣的柔道人生,從她走進偏鄉的那一刻說起。
曾是國家隊選手,陳慧欣並沒有選擇留在燈光聚焦的體壇舞台,轉身來到臺東。她用一句話說明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愛,我選擇來台東。」這份愛,不只是對柔道的執著,更是對生命的承擔。
節目中她提到,在偏鄉推動柔道教育,經費常常是難以啟齒的挑戰,從臺東出發比賽,要舟車勞頓五到七小時、搶不到火車票、住進香客大樓等等,但她從不抱怨,反而教孩子:「這些機會,是很珍貴的,要珍惜。」她總是記得先生陳燕修教練對她說的:「沒錢,有沒錢的做法。」
還有恩師東大體育系教授范春源,提醒她要多看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另外也感謝不只來自政府、校長、家長,更來自社會上無數善意的迴響。
陳慧欣對孩子更深層的教育,不在柔道技術本身,而是柔道的精神「精力善用、自他共榮」。她把柔道隊打造成一個家。她是教練,也像媽媽、姐姐、朋友。她每天清晨6點30分開校門,傍晚6點才鎖門。她關心孩子是否穿了襪子、是否吃了早餐、是否背著無法訴說的情緒。
她教孩子:「摔倒了,要站起來;贏了,要感謝對手;成功,不只是因為你自己很棒,是因為很多人一起幫助你。」
她的教學哲學,來自她的母親,一位只有小學學歷、卻教她「要好好對待別人的孩子」的女人。節目中談到,當陳教練收到師鐸獎決選名單時,她站在母親病榻前,心中五味雜陳。那是一場遲來的榮耀,也是一段生命的告別。她說,母親留給她最深的影響,是一種做人做事的態度,要踏實、要誠懇、要無怨無悔地「一直往前走」。
在這段教育旅途中,她最自豪的,不是孩子拿了幾面獎牌,而是他們學會了堅韌、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在跌倒之後抬頭微笑。她說,她最希望的是,有一天這些孩子回憶起在柔道墊上的日子,臉上是帶著笑的,那就是最好的回饋。
節目的最後,陳慧欣對孩子們說:「希望你們記得我總是在身邊陪你們,一起摔跤、一起哭、一起笑。你們的勇敢,是我最驕傲的勳章。」
這一集,不只是關於柔道,也是一堂關於勇氣、愛與承諾的人生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