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客委會希望培養客家青年的國際視野與社會關懷精神,首次辦理「客家青年國際志工服務團」,號召全國16至18歲的客家後生,共吸引61名具客家淵源及認同的學生報名,經過書審及決選面試,最終遴選出20名,於7月18日至25日參加為期8天的行前訓練,並於7月30日至8月9日前往泰國曼谷與春武里省等地的社區,走出同溫層,透過實際的參與行動,彼此交流體驗多元文化、學習尊重,看見不同的社會、文化與人生樣貌,未來有更多的力量去做更多的公共服務。
訪問劉芷榕、陳羿瑄、彭筠茹團員,分享拜訪泰國客家同鄉會與泰國法政大學學生共同參與社區行動;在The Mirror Foundation 協助分類捐贈二手物資;與泰國志工中心合作發放物資給弱勢家庭,與長輩互動,也前往春武里省 Mab Euang 自立經濟社區服務3日,協助當地農夫種植藥用與芳療植物、製作有機液肥,並於當地偏鄉小學進行教育服務。深入在地、拓展視野,透過身體力行,不僅實踐志工服務精神,也將台灣客家的文化能量帶往國際,參與全球公共議題,展現青年客家的自信與行動力。
同時訪問彭筠茹母親陳莉萍老師,和陳羿瑄母親劉純汝老師,分享支持陪伴孩子實現參加活動的夢想,看到孩子的客語、英語都進步了,走出舒適圈,開拓視野增廣見聞、成長學習收穫豐富,腳步踏出去、世界走進來。
2、「生趣个老古人言」:訪問台北客家書院張淑玲老師分享老古人言客家師傅話「猴仔照鏡—毋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