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城市的光影

一起家家酒|有愛的地方就是家!而我愛你,只因為你是你!

2024/03/16
邀訪來賓:曉梅 同志家長 / 小安 同志家庭中的孩子 / 黎璿萍 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 楊雯伃 台北市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資源中心副主任
單元介紹

「對你來說,什麼樣的地方才能算是家呢?」

 

前陣子跟朋友討論了這個看似簡單卻也不太容易回答的題目,有人說:「狗狗的味道讓他想起了家。」也有人說:「有廚房和家庭劇院便有家的感覺!」還有朋友說:「家是有人支持、有人愛你的地方。」家的形象,在這些外在形容下漸漸清晰,但同時又有種不確定感。當我們談到「家」時,可能提到硬體空間、軟裝設計、血緣關係、情感連結等等面相,每個人對家的定義都好不一樣。

 

「她有細心的照顧我、承擔起養我的責任。對我來說,我不是只有看她的性別是什麼,更準確的說…其實我對同性婚姻根本沒有概念…只覺得她在我的人生中扮演著「爸爸」的角色,這讓我覺得很感動。」——同志家庭孩子小安

在傳統的家庭環境中,曉梅的父母認為:「女生到了一定年紀就是應該要結婚生子。」但是,曉梅的心裡一直都不認同家人的觀念,同時覺得「結婚」和「養育小孩」是兩件事情。迫於壓力下,有著育兒期待的曉梅,曾經有過一段不太圓滿的異性婚姻,也在那段關係中生下小安。

 

在小安十個月大時,曉梅便與同樣被傳統約束、價值觀差異甚大的前夫協議離婚。經歷四年單親的日子,曉梅遇見了有著跨性別(女跨男)認同的小奇,相處愉快、總是有聊不完的話題的兩人,在同性婚姻通過那年便決定結婚,共組家庭。

 

但是在組成家庭的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不認同這段關係的曉梅父母,曾經強硬的分開小安和曉梅,她們要如何面對緊張的家庭關係?對於小安來說,看著親愛的家人們因為觀念不合而爭吵,又要如何從中找到平衡或是認識性別議題?本集《城市的光影》就要帶著各位朋友一起聽聽曉梅和小安聊聊他們的家庭故事!

 

【以生命回應生命】

在繼親家庭中的孩子常常這樣問著自己:

*為什麼之前的爸爸/媽媽不要我了?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夠好嗎?

*你不是我的親生爸爸/媽媽,不可以管得那麼嚴格?

*我很想念之前的爸/媽,但是又擔心繼父/母會傷心,該怎麼辦?

 

在繼親家庭中的家長也常常這樣探問著:

*我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一個合格的繼父/母?

*孩子不是我親生的,我對他這麼嚴格似乎不太好?

*如果孩子想回去找親生父/母,那我該怎麼辦?是不是該放手?

 

不管是子女或是家長,要進入新的家庭關係時總會帶著許多不安跟緊張的情緒。如何讓彼此產生歸屬感、認同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就算建立起良好且穩固的家庭關係,仍要進一步思考法律上的關係。

 

當與一位有孩子的伴侶結婚,名義上將會是孩子的繼父/母,但法律上卻沒有實質的親子關係與責任義務。需要進一步透過法律程序,在前家長的同意下轉移親權及家長身份,才能成為繼子女的「合法」家長。

 

如果困難重重,我們該站在什麼樣的角度思考孩子的親權與收養課題?如果完成收養之後,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理解家庭中的變化?如何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是非常期待你來到新的家庭,而不是留下被拋下的感受?」本集《性別就是力量》單元為大家邀請到台北市兒童及少年收出養服務資源中心的夥伴楊雯伃與我們分享更多繼親家庭的故事!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