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城市的光影

在回收場消失之後|都市轉型下,住宅與回收產業如何共存?

2023/03/11
邀訪來賓:黃麗玲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副教授 / 洪申翰 委員
單元介紹

3月4日,關心拾荒議題的好朋友「五角拌」在台北市萬華寶興街的資源回收場舉辦了一場很有意思的展覽與講座《在回收場消失之後》。

 

為什麼會舉辦這場講座呢?其實是在地經營超過50年的小型資源回收場「光耀五金行」,因為違反了土地使用分區條例,而遭人檢舉,勒令停業!這對於長期倚靠販售資源回收來維持生活的拾荒者而言,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因為這間回收場是萬華地區的最後一間地方回收場。

 

根據統計,台灣一年製造的資源回收量約600萬噸,其中有60萬噸是依靠一線拾荒工作者與地方回收場完成的,不管在量和質上面都對環境有很大的貢獻。不過,既然我們需要回收場,那到底為什麼寶興街的回收場又會被關閉呢?什麼是土地使用分區呢?台北市在資源回收場的相關規定中提到,回收場只能設置在工業區、農業區和保護區!我想許多人應該會開始思考,台北的哪些地方有這三區?以地理位置來看,這三區的確在城市的邊緣地帶,若是只能設在這三區,不僅拾荒工作者難以到達,更讓人進一步思考,將回收場從社區、住宅區排除,我們真的能依靠資源回收車落實垃圾減量、回收再利用嗎?

 

目前台北市現有的93間回收場當中,就有6成都是違法的。而很值得一起討論的不只是拾荒工作者的生計問題,還有都市處理垃圾的問題,都市所製造的垃圾與回收物佔全台灣的七成,如果我們需要拾荒者與地方回收場,在都市轉型的過程中,住宅與回收產業有機會共存嗎?

 

本集《城市的光影》要與大家一起透過這場戶外展覽與講座「在回收場消失之後」,帶大家一起關心資源回收產業的重要議題。

展覽主視覺.jpeg

展覽主視覺.jpeg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