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總盼著歸鄉,有人常盼著離鄉。離鄉是為下一代創造另一個故鄉。
——阮金銘〈漂泊者的故鄉〉
一碗魚湯麵、一杯熱奶茶、一個破酥包,走在新北市中和華新街上,處處可以看見道地的緬甸餐廳,也能聞到融合緬甸與台灣文化之後的街區氣息。而生活在這條街上的人們,大部分都有著緬甸華人的身份,所以這裡也被大家稱為「緬甸街」。目前,居住在緬甸街的緬甸華人大約有五萬人左右,當時他們為什麼會來到台灣呢?
在1960年代,緬甸軍政府制定了許多排華政策,關閉華文學校、將企業收歸國營,也在俗稱的「大票變」中全面改印新鈔、廢除舊鈔,導致經濟狀況越好的人損失越大,,種種剝削的事件中,許多華人決定離開緬甸。不過,為什麼是到台灣,而不是其他國家呢?居住在緬甸街,也創立品牌「鳴個喇叭!緬甸街」的楊萬利說明:「原因一是語言,要到陌生的環境生活,如果語言能通,就不會那麼害怕了。原因二是台灣當時制定了優惠華僑政策,不需要讀書讀到畢業,來台兩週就拿到身分證,立即解決合法居留的難題。」
面對緬甸政府的排華政策,離開,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是更好的選擇。不過,讓我非常好奇的是,跟著第一代緬甸華人遷移來台的第二代,他們離開緬甸的心情是什麼呢?是否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離開熟悉的家鄉呢?在10歲就來到台灣的萬利、金英都說,當時並不曉得是要待在台灣生活,兩人都很興奮的跟朋友分享自己要坐飛機出國玩了,也很開心終於要看到好久不見、更早就來到台灣的親朋好友!
即使一開始並不清楚為什麼要離開家鄉,萬利、金英仍然很感謝父母的安排。然而,同樣跟著家人來到台灣的彩芳,卻不這樣想。彩芳大學時便在緬甸開了間服裝店、也交了男朋友,但爸爸很擔心緬甸的政治情勢,強硬的拉著她離開緬甸,也在心裡面告訴自己只來一年,拿到身份後就要回去緬甸,誰知道一下飛機後便愛上台灣了。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雖然萬利、彩芳、金英都是因為排華政策,跟著家人來到台灣;雖然他們都有著緬甸華人的身份,但是對於離開家鄉的心情卻是截然不同的。後來我們聊了對家的定義、接觸到的同儕,都可能讓一個人發展出不一樣的身份認同。
分享一個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事:萬利和金英都是10歲到台灣,金英有很強大的文化自信與身份認同,在求職時也會特別標註「來自緬甸的華人」與來台的歷程,而萬利卻是在成長過程中卻會掩蓋緬甸華人的身份,盡量不要讓別人知道。而產生差異的原因,跟同儕有關!
萬利10歲來台後便就讀國小四年級,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對很多事情有更清楚的認知,因此好奇時,可能無意間流露出很傷人的眼神,例如:孩子們經常會特別關注萬利的緬甸菜便當,這讓萬利很不自在,也覺得這種關注的眼神中傳達出的是:「你好奇怪!」因此會想遮住便當菜,或是拜託媽媽讓她訂營養午餐。而金英來台時,雖然也是10歲,但可能因為對於環境的不熟悉,學校先讓她就讀國小一年級,那時她總是班上長的最高、也跑得最快,這樣的環境幫她創造了不少自信心。
這集《城市的光影》除了邀請萬利、金英、彩芳分享他們離開緬甸,來到台灣的心情之外,更一起在節目中梳理,他們在台生活超過20年後,如何產生身份認同與文化自信。同時,我們還想帶大家思考,當許多人會很容易的依據出身地或族群劃分出「我們」和「他們」的時候,要如何一起建立雙方都認同又和諧的生活環境?又要如何才能淡化清楚劃分在兩者之間的界線?
想起德國著名的詩人摩根斯坦曾經說過:「家鄉,並非是一個人的居所,而是能被理解的地方。」讓我們聽聽他們的故事,也嘗試理解他們為何遷移、為什麼選擇留下?或許你也會發現,從他們踏上台灣土地的那一刻,緬甸華人已然成為台灣歷史的一部分,更是重要的力量,共同建築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定義的新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