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城市的光影

浪人的心聲|如果艋舺公園由無家者設計

2023/02/03
邀訪來賓:張羽儀 浪人食堂社工 / 廖宏翊 五角拌社工 / 小梨 / 楚留香 / 龍貓
單元介紹

「我會選擇到艋舺公園流浪,是因為這裡有朋友,不會那麼孤單。」——小梨

「流浪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淋浴間,因為沒有洗澡就會被歧視,哪裡也去不了!」——龍貓

「如果可以,我也想要回家!但是真的好難,而我也把艋舺公園當成家了。」——楚留香

對於「居住」,社會上存在著某種共識:四面牆、一扇門、有睡覺和洗澡的地方。而「家」更在歌曲和教科書的讚頌中,形成情感的唯一歸宿,但是,並非每個人都睡在四面牆組成的空間裡,也不是所有的家都是美滿安康的。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我們失去了社會定義當中完美的家和居住空間,那會變成什麼模樣呢?

 

每個人流浪的原因都不一樣,而要在街頭的哪些地方生活,大家的想法也各不相同。艋舺公園位於萬華龍山寺前,因為許多善心人士經常會到這裡發放物資,漸漸的無家者開始在這裡住下來之後,也有更多的資源和服務慢慢的發展出來。例如:每天早上五點的點工,提供無家者臨時性的工作機會;艋舺公園也有駐衛警定期巡邏,有效減少衝突、增加街頭生活的安全性;另外,公園還有行李寄放服務,讓無家者不用擔心東西會被偷走。

 

不過,在艋舺公園生活的小梨、楚留香也發現了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小梨說:「公園裡的廁所數量太少而且男女廁在隔壁,導致廁所髒亂的問題,行經的人都經常抱怨,明明大部分人都努力的保持乾淨,卻仍然很難維持整潔。」楚留香說:「公園遮雨棚毀損的很嚴重,經常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只要遇到雨天,地板都是濕答答一片,根本沒有辦法躺下休息。」

 

雖然長期生活在艋舺公園的無家者們有很多細心的觀察,但是這樣的聲音和想法,卻是很少有機會向人傾訴,有時就算說出口,別人也不見得願意聆聽,甚至許多人覺得他們是不懂得珍惜資源。在2020年底,台北市政府計劃改造艋舺公園,舉辦了學生競圖、工作坊等等活動凝聚眾人的共識。當時工務局公園處與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共同舉辦的工作坊就在艋舺公園正下方的龍山文創基地召開,里長、居民、文史工作者、社福團體等人一起討論著改造艋舺公園的計畫,但在公園中生活的無家者卻渾然不知,他們的聲音缺席了。

 

浪人食堂的社工羽儀說,其實每次去開會,都會不禁問自己:「是否能真正代表無家者的心聲?身為一個偶爾進到公園的人,有什麼資格為每天在此生活的無家者代言呢?」因此,浪人食堂的夥伴們除了參與大眾的工作坊之外,也邀請生活在艋舺公園的無家者,一起討論對公園的願景,並實際在不同的時段到公園,現場詢問使用者的意見。

 

本集《城市的光影》將帶大家一起走上街頭,聆聽最真實的故事。同時要為大家邀請浪人食堂的社工羽儀、五角拌的社工宏翊在節目中分享他們上街蒐集意見時的觀察,也一起聊聊工作者們對於「居住」和「家」的想像,尋找一種對話與共融的可能性,找到一個不需要排除弱勢、也不用忽略居民需求的答案,甚至是看見街頭也有機會發展出貧窮文化,讓所謂「居住」與「家」的面貌變得更豐富多元,讓台北在追求進步與改變的同時,成為一個不落下任何人的地方。

浪人食堂至艋舺公園進行意見搜集

浪人食堂至艋舺公園進行意見搜集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