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基隆是國門.是節點.是通往世界的門戶

2024/05/23
邀訪來賓:鄭瑩憶 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 郭兆偉 前社團法人臺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5/23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基隆早期移民史

 

位居「臺灣頭」的基隆,早於大航海時代即為西班牙、荷蘭人關注並留下文字 紀錄,然基隆有較多的漢人社會記載實至清代才出現,且隨著外力刺激、開埠通商 的政經發展與社會變遷,各式資料亦不斷擴增。迨日本殖民統治的半世紀間,基隆 被拓展成全臺第一大港,透過港市整建經營促成的資源開發、商貿活絡、地方領袖 興起、民間信仰發展等地域社會現象,不僅呈現於當時,且持續影響到戰後。

 

來賓:

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鄭瑩憶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海洋城市基隆

位在基隆忠四路的委託行商圈已有超過40年的歷史,由於台灣早期受到政治環境因素影響,導致一般人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外國文化,於是有著大型港口的基隆就成為了台灣與國外的接觸點。當時人民不但無法輕易出國,再加上進口貨物需要極高的關稅,因此舶來品只能由留學生、船員和美國大兵帶來台灣,並交付給當地的店家進行委託銷售,這種獨特的買賣方式進而形成基隆在地的特色文化。委託行內販售各式各樣的海外商品,不但有服飾、化妝品和日常用品,也有巧克力、口香糖等食品,

民國四、五十年是委託行最興盛的時期,基隆大約有200多間委託行,甚至當地居民還將委託行稱為早期的百貨公司,由於整條街販售的物品都是最流行的時髦品,以及商品的種類相當豐富,於是假日的委託行總是擠滿人潮。當時的委託行不單單只有一條街,範圍則涵蓋了好幾個街區,只要是從基隆港延伸出去的道路都屬於委託行商圈,

隨著網路的發達和交通的便利,取得舶來品的方式變得簡單許多,再加上時代的改變,委託行早已不像以往那麼興盛,通常只剩下年紀較大的常客會走進委託行購買商品,不過在委託行逐漸沒落、消失時,近幾年基隆的在地團隊藉由不同的活動,像是搭配節慶舉辦不同主題的市集、發行季刊、舉辦導覽和設立故事館等,讓遊客或當地居民能夠透過不同角度了解委託行的歷史。

來賓:

前社團法人臺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 郭兆偉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一疊舊信紙——兼記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王珊珊

基隆市第九屆海洋文學獎  現代詩優勝獎

 

一疊寫滿鄉愁的信紙,把祖父的口音

從島嶼南方,順著河道北送

日子總在築港的水泥桶裡

更加堅實,那些殉難的職工

把時針與分針

撞成了一個不聽使喚的

動詞:殉道

為了帝國易碎的尊嚴

 

基磐、基座、碑座、碑身與碑首

像是祖父的頭臉與長鬚

那堆泛黃的信紙

總是流出您被海潮推開的

人生進度,而西十六號

碼頭的夜色

卻變成了眼瞳中絕版的

記憶

 

圓柱體、橢圓體、拱券石砌、亂石砌

這些困擾我們的辭彙

在您的信裡,都彷彿安靜的一尾魚

從大正十三年的海港

游到了昭和三年,而港口的

天燈,把大家的姓名

都帶到天堂註記

 

參道、紀念廣場與紀念碑

是一條紀年的軸線

是您信裡無法預測的遠方風景

恍若球仔山上高聳的

一柱馨香……

註:大正5年至17年間,基隆發生諸多事件,詩中為配合音韻,故僅取一二代表之,事件分別有:大正5年建造基隆造船廠,由木村久太郎創設「木村鐵工所」。大正9年基隆設郡。大正10年基隆詩人許梓桑升職為基隆街助役,其著名詩作為「基隆八景」。大正13年成立基隆市役所為全市最高行政機關。同年至17年間西十六號碼頭興建時有多名職員殉難。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