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海洋02/29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石滬與澎湖
以滬捕魚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世界性漁撈活動,根據已知文獻的記載,「滬」的出現應早在新石器時代。澳洲(Australia)、夏威夷(Hawaiian)、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芬蘭(Finland)等都有紀錄;亞洲則韓國(Korea)、日本九州(Kyushu)、琉球(Ryukyu)、台灣(Taiwan)、菲律賓(Philippine)、泰國(Thailand)、玻里尼西亞(Polynesia)、美拉尼西亞(Melanesia)等太平洋諸島也有分佈。
漁滬(fishing weirs)的構造,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許多淡水與潮間帶區域。捕漁的方法有許多形式,但大抵使用木頭或石材加以構建,其基本原理均在於攔截水流並限制魚類的行動,進而游入陷阱並加以捕捉。這種構造物的名稱在西北美洲的海濱稱為weirs (滬或堰),其他地區則有fish traps(魚陷阱)、tidal traps(潮間帶陷阱)、kraals(柵欄)、guides(導引)、leads(導引)、pounds(柵欄)、impoundments(壩)、fish fences(魚柵)、fish ponds(魚塘)及其他說法。漁滬(tidal weir)為捕魚企業化經營前,許多海濱社會漁業體系裡的基本項目,直到1950年代仍使用於部分大布列顛的島嶼(British Isles),他們稱之為”head weirs(頭滬)”或”ebb weirs(退潮滬)”。在20世紀初期印度、印尼、菲律賓與部分的大洋洲(Oceania)的河口地區仍被使用;即便在今日,漁滬仍然使用於加拿大的東部海濱,以及南非、澳洲與其他地區。
澎湖的石滬起源,目前仍無定論,但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高拱乾纂的「台灣府志」賦役:「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20口…納雜稅」;雍正六年(西元1728年)的清查則增加小滬34口,雍正八年(西元1730年)又增加小滬半口,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再增加小滬18口;到了乾隆六年(西元1741年)時,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72口半,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澎湖志略載「澎湖大滬2口、小滬73口半」;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林豪編著「澎湖廳志」澎湖有大滬2口、小滬76口半;民國之後,日據時期之大正六年(西元1917年),澎湖水產會調查澎湖大石滬314口(東西澳18口、嵵裡14口、林投5口、南寮7口、鼎灣18口、西嶼72口、鎮海14口、赤崁及吉貝96口、瓦硐41口、通梁27口、網垵2口);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的石滬漁業權登記則有284件。
來賓: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暨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教授-李明儒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守護家鄉.守護石滬
新屋石滬的設立得追溯至清朝,漢族先民來台開墾,將海岸就地取材的鵝卵石徒手堆砌成上百公尺甚至達上千公尺的石堤,在那個沒有搬運機具的時代,一座石滬的完工幾乎要全村大動員,無形之中也延續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石滬捕魚的原理是利用漲潮將魚群帶進堤岸,待退潮時,漁民便可捕獲受困的魚群。目前新屋深圳北岸至蚵間周邊共有11座石滬,深圳2座,蚵間9座,保存狀況較佳者為蚵間2、3、6號石滬,皆尚具捕魚功能;其中編號第3號的石滬,全長322公尺,曾捕獲到1000台斤( 即600公斤)的漁獲。
百年石滬群,這一座綿延台灣西海岸的「海上長城」,不僅蘊含人文風采,也是觀察濱海生態的好去處。石堤上除了能見石蚵、笠螺、蝦、蟹等潮間帶生物出沒,漲潮時還可見海葵如花綻放的姿態,豐富多樣的生態群,處處是亮點。如今的石滬雖不再扮演著維持漁民生計的角色,卻是見證老祖先智慧的歷史遺跡。
新屋石滬主要分布於永安漁港以南至蚵殼港間沿海潮間帶,全盛時期多達40餘座,是臺灣本島最大的石滬群,迄今約有300多年歷史,是先民捕魚智慧的歷史遺跡,惟因年久失修不敵海浪摧殘,目前僅剩11座石滬,其中蚵間里有9座,深圳里有2座,海管處自108年起委託桃園石滬協會修復蚵間里9座石滬,以就地取材徒手砌造方式,歷經4年,動員6,060人次,在今年10月全部修復完成,總長為1,941公尺,重現壯觀的海上長城,明年底前將全部申請登錄為文化景觀加強保護。石滬修復匠師許永川先生雖已屆耄耋之年,仍堅持帶領年輕小輩持續不斷利用每次的退潮時間,2小時趕浪搶修並傳承古老堆疊石滬技藝。尤其最外圍在中大潮時分才會露臉的7號深滬,因為崩塌已久,基座相當難尋得,石頭也是又大又重,修復困難重重。不過欣慰的是,在這4年修復期間,只要漁汛期到了,就一定捕的到魚,協會也將漁獲製作成如蝦米醬、小魚干醬等在地特產,不僅在旅展參展期間熱賣,辦理「石滬漁人捕魚趣」體驗活動時也廣受好評。石滬是屬於在地沿海的永續漁法,是老祖宗的智慧,協會將肩負起傳承古老修護技藝的責任,讓新屋蚵間石滬成為海洋文化景觀最佳的教育體驗場所。桃園石滬協會成立於107年,以保存維護石滬人文、地景、生態保育之宗旨,致力於維護、活化新屋蚵間石滬群,協助推廣海岸環境教育,結合在地居民貢獻心力,期能使蚵間石滬歷久彌堅,成為桃園海岸的海濱長城。
來賓:
桃園石滬協會石滬修復技師
許立志
許閎詰
許永川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回到滬之島》(節錄)
《回到滬之島》,楊馥慈、曾宥輯著
裏路出版
修復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
修復新滬的過程中,我總稱呼工班裡的人為「師傅」,直到有一次,坤師才靦腆地跟我說,「唉呦,妳不要叫我們師傅啦,我們只是做工的。」頓時心裡感到酸酸的。
做滬的職人,石滬建築文化的傳承者
「石滬師傅」在過去不是一項職業,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活技能,可能會有人認為這並不是「專業」,但對我們來說其實更重要的是這份「願意」。連續三、四個小時,曝晒於大太陽底下,在窒礙難行的潮間帶石頭路上,扛動百斤重的石頭,每天小傷不斷,被蚵殼劃到、被石頭壓到手指瘀血是家常便飯,這些年過半百的老師傅,他們究竟為什麼願意投入?只是因為錢嗎?我想這不是唯一的原因,比起修石滬,他們本身正職所接的工程絕對都更輕鬆且穩定許多,越接近修復的尾聲我越如此確信。
石滬師傅不只是做工的人,而是真正文化傳承上的先驅,在做滬時,他們隨口說起海的故事,總聽得我們一愣一愣,或是翻開石堆偶爾發現底下藏有鐘螺和生虷,就會像挖到寶似地跟我們介紹,也常在收工後,還留在潮間帶上抓蝦蛄準備明早要作餌料釣魚,但更多的是,被無敵夕陽海景給挽留而捨不得離去,還會請我們幫忙拍下這一瞬間。這就是我所敬愛的師傅們,可愛得要命,謙虛得不可思議,具備討海人不拘小節的爽朗性格,卻同時保有職人獨到的執著精神。
「哇!這口石滬的滬房有媠!(sui)」今天收工時師傅們繞著滬房打量了一番,對大夥的傑作十分滿意。
滬房做起來了。
隨著修復順利進行,工班之間的互動也漸入佳境,從一開始單純的工程發包,到我們不斷問東問西打破砂鍋問到底,師傅們會主動教學講解原理,陪伴我們一起在石滬中探索成長,恰似回到澎湖石滬承先啟後的年代,還有好多說不完的變化……從老一輩討海人的淡忘遺棄,到這一代人願意拾起過去島民集體的海洋記憶,每一口石滬所流傳的百年故事,其實都能夠說上好幾輩子。
「很多事不急於一時,像潮水一樣,有漲有退,終會型塑出理想的模樣。」我想,離返鄉的初衷更近一步了吧。
就像是陽哥那個我們原先答不好的問題:「你們為什麼要修石滬?」
現在,我們終於有所體悟,石滬不只修復了我們與澎湖長期失去的連結,在海裡,在島上,石滬也讓我們充滿力量,足以帶著這份信念,跟隨師傅們的腳步徑直前行,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根。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