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氣膠的研究與基礎海洋生產力

2023/11/30
邀訪來賓:王博賢 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科學及資訊研究中心 / 郭兆偉 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11/30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中國汙染物吹到西太平洋對海洋基礎生產力的影響

 海洋佔了地球總面積 71% ,在地球生命所需物質的循環,扮演關鍵的角色。

海中的鯨魚雖然巨大,但對全球物質循環的影響,卻比浮游植物小很多。 因為浮游植物生長很快、消逝也很快,因此一旦影響生存的海洋環境條件稍有改變,不同族群的輪替也十分劇烈。浮游植物需要這些營養物質才能生長,但營養物質又源自於浮游植物的分解作用而產生,營養物質在海洋中循環,因而讓浮游生物及生物鏈中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

在地球形成初期,已知古代海洋中有非常非常多「甲烷菌」,而甲烷菌形成甲烷的過程中,必須使用三個關鍵含有「鎳」的酶。

這個假說提出:當時鎳主要透過火山的高溫噴發供應至海洋中,隨著地球逐步冷卻、火山活動下降,鎳在海洋的供應量也快速下降。當古代海洋中鎳的供應量下降,導致甲烷菌所產生的甲烷下降,行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便逐漸地取代甲烷菌而成為海洋中的優勢生物,讓氧氣得以在海洋及大氣中累積,才進而引發後續生物在海洋及陸地的演化。到底鎳假說是真是假?尚待科學家進一步驗證。

但是在現代的地球大氣環境中,人為活動所生成的物質正大量釋放到大氣中,這些物質中的大部分終將沉降到海洋表面,悄悄並劇烈地改變海洋中的物質循環,而這個物質你我也身受其害──那就是「人為產生的氣膠 (Anthropogenic aerosol) 」。

氣膠 PM2.5 來襲!海洋中的微量金屬元素供應激增!人為產生氣膠,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PM2.5,透過大氣傳輸,挾帶著大量可溶解的微量金屬元素,沉降於海洋表面,足以改變浮游植物的族群結構及物質循環。當東亞陸地上的人們受 PM2.5 所苦, PM2.5 同時也「飄洋過海」進入海洋,西北太平洋上的浮游植物也同受 PM2.5 所苦。這些人為產生的氣膠來自於石化燃料燃燒、各式人為活動、工廠廢氣,不僅含有相當高量的微量金屬元素,也含有各式氮及磷相關的化合物,這些氣膠的沉降將進一步改變浮游植物的生存條件與族群結構。

 

來賓:

國家海究院海洋科學及資訊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王博賢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海神信仰- 水仙尊王

水仙尊王,簡稱水仙王,是王爺千歲信仰之一,以貿易商人、船員、漁夫最為信奉。早年民眾所稱的水仙王是海神媽祖的五名從神,為馮璿兄弟三人及蔡某、丁仲修等五人[1]。但是時至今日,各地供奉的水仙尊王各有不同,通常以善於治水的夏禹為主,再加上其他英雄才子、忠臣烈士如伍子胥、屈原等人合併供奉,稱為「諸水仙王」。諸水仙王的統一壽誕是農曆十月初十,是船員、水手祭拜水仙王,祈求避免船難的日子。如臺灣奉祀水仙尊王之名廟,嘉義縣新港水仙宮,奉祀大禹及上述之伍員、屈原、魯班、項羽,並以后羿、寒澆為侍神。全台祀典大天后宮、臺郡三郊水仙宮的五水仙為「一帝二王二大夫」,為禹帝、奡王(寒澆)、楚王(項羽)、伍大夫(伍子胥)、三閭大夫(屈原)。

 

來賓:

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郭兆偉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老人與海不無聊      方聲

落山風呼嘯過後

大尖山下牧草地暫時很安靜

鎮上伯勞鳥列隊電線桿電纜等風再起

最後一撥灰面狂鷹蹤影消失於更藍的穹頂

在此等候的是不怕沒事做的看海老人

 

他們有為了吃魚而釣魚的自由

因為聽得見海面上的微浪對陽光輕聲細語

看得見東方海面初升的月光如酒後的桅桿

慶幸還有力氣推排筏下海的卵石灘

不用愧對那隻又舔出整尾魚骨頭的貓

 

就巴掌大的魚一尾也好

在霞光接引月亮升起前可下鍋油煎鮮魚

這裡躍出寧靜的是旗魚追鬼頭刀而鬼頭刀追飛魚

而老人已經懂得感恩與謙虛的道理

 

午覺醒來便有海平面上各式雲垛塗上金黃色彩

不動的雲朵下有忽隱忽現排筏在收網

怕就怕沒法撐過沒魚上鉤的時間

在這半島,老人與他的海絕不無聊

至多,再複習一遍外地人以為他不會讀的小說

 

港口碼頭邊雜貨店外水泥地很火燙

拖得動折疊椅的老人躲入大葉欖仁樹下尋夢

夢見自己是全然伸展手腳的那老貓

許久沒現身的椰子蟹像他走向被月光點亮的海邊

晚飯後油亮的嘴唇還可喝完沒泡沫的半瓶溫啤酒

趁孫子沒跑開前說獅群出沒的海岸在他曾去過的遠方

不在這總要等年輕人回來的南方的南方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