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金門的文化資產與鹽業考古

2023/06/08
邀訪來賓:江柏煒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院院長 / 顏廷伃 言古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 / 譚洋 譚洋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6/08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金門島與歷史與文化資產

台灣所領有的島嶼群,包含澎湖、金門、馬祖等,其中金門位在台灣本島以西,廈門以東。在台灣飛機飛航上,會以一個倒L型的方式飛航,經過台中、嘉義、雲林,繞過澎湖,才會抵達金門。金門同時是冷戰時期第一島鏈的前線,從金門一個重要的地點——古寧頭,1949年曾發生古寧頭戰役,但古寧頭與廈門平均距離八公里,可以遠眺廈門都會的景色,但相對的古寧頭卻是一個軍事的地景,這是一個時空交錯的地方,金門的位置造就它在歷史和地理上獨特性。

11世紀,福建沿海,包含金門以鹽業文明發達;明代時期,金門也劃在明代衛所的軍事制度中;從16世紀西方大航海時期,也可以看見繪製金廈門海域的地圖。而從東南亞史來看,金門不只是一個地理名詞,更是涵蓋東南亞跨境網絡,一個社群文化、網絡的名詞。

以墳場研究方法可知金門在過去遊歷和遷徙的路徑。在馬來西亞的墓園中已有金門人的墓園,1745年乾隆年間已有金門人葬在當地,當地成立的福建會館館長直至今日已是第四代金門人;日本長崎同樣也發現金門的墳場墓園。福建沿海一代的商人隨著季風遷移,順著季風風向向北往南遷徙做商業貿易,從中國、巴達維亞到日本長崎做商業交易,再南向到南洋各地,往來地區都留有福建、金門人的紀錄。

金門是一個戰地;在台灣人眼中金門是一個邊陲的離島,但其實在早期全球化社會中,金門遍地的是國際社區,金門人有複雜的認同。當指涉福建的金門,是歷史文化、地緣關係的金門;台灣的金門,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命運共同體的關係;南洋的金門,是說華僑、華人跟故鄉的社會網絡;世界的金門則是冷戰史中的地位。因此不管從有型的或是無形的文化儀式,如:祭祖儀式、宗族村落或是宗教活動,都可見其多元性。

 

 

來賓: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院- 江柏煒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金門鹽業考古

公元二○○○年的春季,由廈門市馬巷鎮前往大嶝島作人文之旅。大嶝島原屬金門縣管轄,連接島嶼之間的桁樑兩側都是顆粒雪白的結晶鹽堆,鹽埕和鹽倉的形式,感覺到相當的親切與熟悉。一九九四年金門縣議會以西園鹽場年年虧損為由,決議通過自一九九五年七月一日起,停止所有鹽場的營業,七百年的鹽業正式走入歷史的軌道中,閒置的鹽場空間,製鹽機具,也任歲月剝蝕它的真實面貌,逐漸的難以探窺當年的鹽場風光。

金門地區的氣候乾旱,日光照射強烈,水份蒸發量大,海水的濃度高,凡是有通潮積沙的地方,都適合引海水取鹽。元朝大德元年(一二九七年),置福建平海中書省,以泉州為治所統轄諸州,同年在金門建浯洲場征鹽,這是金門建鹽場的最早記錄。該場擁有十埕,埕分上下,上埕轄永安、官鎮、田墩、沙尾、浦頭,下埕轄斗門、南垵、保林、東沙、烈嶼等地。元至正十四年(一三五四年)置惠安、潯美、浯洲、柄洲四處鹽場,原鹽由官府設局賣引,抽取鹽課。剛開始製鹽是採用煎鹽法,設鹽場司令管理鹽政,編列民丁灶充戶,以十丁為綱,共一灶,每歲給工鈔煎鹽,每丁日辦鹽三升,再由官方建鹽倉囤鹽,分召商運,按年收取鹽課。煎鹽須於海水熬煮成鹽滷後,用塗過石灰的鐵盤或竹盤煎製,既費工時,又耗燃料,成本高昂難以達到大規模的生產;逐將本地臨海通潮圍墾的埭田,有崩塌或荒棄的,堆砌小石為鹽埕,日曬滷水,結晶成粒,於是煎鹽變為曬鹽,這種曬鹽的方法一直沿用到近期。

金門人嘴頭上常唸著:「無鹹不成甜」來說明日常生活中對鹽的依賴性。用顆粒較大的粗鹽(本地人稱粗花)來醃製蘿蔔乾和鹹菜,海產類的螺貝、蚵、魚及蝦蟹,或製作豆豉等佐料都曾是島民的共同記憶。長輩們總是會說著:「吃到甜、憶著鹹」,希望後代子孫不要因為現在能過好日子,而忘記應有的憂患意識。走訪金門鹽場的舊址,岸邊還可發現新石器時代的夾沙陶碎片及石器工具,足見這些區域也是先民豐富的漁獵場所,西園鹽場外的鹽田雖然無法呈現大概的輪廓,但面臨找尋到遺留的石碾(用來碾實鹽埕的池岸或埕底)及拆除廢棄的鹽倉底石,竹木或磚石圍成的鹽埕和用來舖設結晶池底部的缸瓦陶瓷片(自宋、元、明、清以來都有,是常民使用陶瓷器文化的蒐集地點之一),金門地區目前除了中蘭鹽場遺址已經正式的考古學研究之外,其他如西園鹽場則以展示教育為主,或仍有諸多民間口傳保存仍完整或早已毀壞之鹽場,則狀況不明。學者建議未來能持續針對各鹽場遺址進行個別鹽場遺址之研究,除了可增進我們對於金門地區各鹽場文化內涵與保存狀況的認識之外,亦得以透過綜合性之研究結果,充實金門地區鹽業博物館的展示教育內容。除此之外,針對鹽業博物館軟體展示內容的部分,建議減少重新製作展示用之鹽場遺跡現象,希望能透過實地考古學研究、以及口述歷史等之研究結果,重新確認遺址保存之狀況之外,也得以利用研究成果作為推廣教育之內容,並且保留金門地區與鹽業相關耆老的影像資料。如此一來,才得以持續充實鹽業博物館之推廣教育及展示內容,並且突破展示內容多以歷史文獻記載之限制。

 

來賓:

言古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 顏廷伃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河 》谷川俊太郎 田原譯

 

黃褐色的水躊躇地流著

那就是河

棲息於地下無形者的後裔

雖知道水流向大海

可並不知曉水源自何時何地

 

電車一過河,旁邊的年輕女孩便打了呵欠

從那口中的陰暗深處好像湧出什麼

突然我意識到我的腦袋比身體還愚蠢

 

被電車搖晃著身體的我

懼怕基本上由水組成的身體

腦袋的我用語言支撐著自己

 

在遙遠的從前 在遙遠的地方

語言的量一直比現在少之又少

但連接陰間的力量或許一直很強

 

水即使變成海、雲、雨和冰

也會停留在這個星球

語言即使變成演說詩句契約書和條約

也會牢牢地佔據著這個星球

 

也包括我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