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地質考古學.越洋而來的玻璃珠-看臺灣史前的海洋探險

2023/05/25
邀訪來賓:林淑芬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 王冠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 譚洋 譚洋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5/25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地質考古學

地質考古學(Geoarchaeology)是一門應用地理、地質、地球物理學和其他地球科學等多學科技術和理論來驗證所獲得考古結果及觀點的科學。地質考古學家的工作常涉及對土壤、沉積物以及其他地理概念的研究,並綜合使用人文社會科學、地球科學、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字地面模型等技術。地質考古學對社會很重要,它可讓考古學家了解被埋遺址和文物上的土壤、沉積物及岩石等地貌情況。通過地質考古手段,科學家們可定位古代城市和文物,並根據土壤性質估算出形成年代。地質考古學被認為是環境考古學的一個分支領域,因為人類活動可能改變了土壤,但考古學家能夠研究並重建過去的景觀和環境。

林淑芬在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就讀碩士班時,專注的題材是土壤。後來因緣際會進入中研院史語所工作,接觸到考古學,因此就讀博士班時改以花粉為主題,調查宜蘭近 4,200 年來的花粉紀錄,藉此探討古代的環境及氣候,與宜蘭史前文化發展的關係。這些工作令她成為臺灣罕見以花粉研究考古的專家。

植物是環境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植物的組織幾乎難以留存;所幸小小的花粉不但輕、數量多,而且結構堅固,有機會長期保存。花粉專家只需要普通的光學顯微鏡,多半能識別到植物「屬」的層級,再加上電子顯微鏡,可以進一步分辨出「物種」。 然而,環境中每種植物花粉留存下來的機率不一,光憑花粉不足以重建當時的地貌;不過比較各種植物花粉組成在不同年代間的變化,推論氣候、環境在不同年代的改變,倒是十分合適的分析策略。林淑芬主要研究宜蘭的古代花粉,她從梅花湖、龍潭湖等地點採樣,分析地層中不同年代留下的沉積物,推測當時的氣候與環境。在取得豐富成果的過程中,她曾經犯下推論錯誤,卻意外成為目前新方向的突破契機,還連結到反聖嬰現象對臺灣史前文化的影響。這其中的曲折是怎麼回事呢?

 

來賓: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林淑芬博士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越洋而來的玻璃朱-看史前的海洋探險

古代物品的交換與流動,是考古學密切關注的主題。臺灣在新石器時代的流行物品是「玉」,到了鐵器時代,玉的風潮不再,取而代之的飾品正是「玻璃珠」。過去臺灣考古學家認為鐵器時代的玻璃珠是從東南亞進口,但沒有明確證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冠文,透過嚴謹的材料科學分析,與研究團隊突破了這項瓶頸。已知的考古紀錄中,最早燒製玻璃的是古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人,隨後南亞、東亞也出現燒製玻璃的技術。儘管大原則類似,然而各地材料與製程仍有差別,玻璃燒製技術可能為多地獨立起源。

兩個系統有何區別呢?王冠文說,科技考古學界習慣將鈉鋁矽酸鹽玻璃稱為「礦物鈉鋁玻璃」,因為鈉的原料來自礦物,這類玻璃最初在南亞研發,相關產品後來分布範圍很廣,東亞、東南亞、南亞、非洲東岸都能見到。公元前 4 世紀,也就是距今約 2400 年前開始,東南亞就從印度輸入礦物鈉鋁玻璃製作的飾品,但是東南亞當地的工匠是否也會生產這類玻璃,仍缺乏資料佐證。

相較於礦物鈉鋁玻璃為南亞起源,鈉鈣矽酸鹽玻璃則是西亞起源,科學分析發現鈉助熔劑來自植物灰,所以又可稱為「植物灰玻璃」,最早的植物灰玻璃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大約在 6~7 世紀時復現於西亞。這種玻璃製品出現在東南亞的年代稍晚,大概是 7~8 世紀之後。

玻璃珠對臺灣的考古學有什麼意義?首先回顧臺灣古代史,距今 4000 多年前南島族群離開臺灣,移民到東南亞並逐漸形成各地南島語族時,臺灣和東南亞之間仍然保持來往,一大明確的證據來自「玉」。澳洲國立大學考古學家洪曉純比對東南亞玉器的化學成份,發現它們來自花蓮的豐田,證實當時臺灣與東南亞跨海的長距離連結。

臺灣玉器大部份流行於新石器時代,到了更晚的鐵器時代,玉的風潮不再,取而代之的飾品正是「玻璃珠」。王冠文說,藉由考古可以得知物的交換和流動,過去臺灣考古學家認為臺灣在新石器時代向東南亞出口玉材,到了鐵器時代則改成由東南亞進口玻璃珠,但沒有明確的證據證實玻璃珠的來源,王冠文與研究團隊透過科學分析突破了這項瓶頸。

由於目前沒有考古證據支持臺灣在鐵器時代,和南亞或西亞有直接的交流,但考古證據顯示,當時兩類玻璃皆由南亞、西亞交易至東南亞。也就是說,臺灣或許處於傳統認知的歐亞大陸「文明世界」之外,幾千年來卻非文化上的孤島。透過東南亞這個中繼站,臺灣和蓬勃的南海交流圈有直接來往,和距離更遠的印度洋交流圈也有間接互動,甚至可以推論,亦與遠在半個世界以外的伊斯蘭文化圈間接有所聯繫。

 

來賓: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王冠文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序詩:在我們抵達之前 》 陳少

 

(在我們抵達之前

有老邁的石龍子

候鳥掉落的羽毛

百獸躡腳四望的印

花與樹,鬼魅過河的悉窣

招喚一座森林)

 

我不敢說謊

也無法

誠實心裡那絲不斷抽芽的懦與惡

 

安逸不該被歌頌

潛望鏡持續警戒

閃電和海妖的笑靨捏造蜃樓

千萬千萬不能順從歌聲

就算風把你的帆

吹向溫柔搖籃的港灣

 

昨天才驚險涉過

明天希望得令人徬徨

複寫行事曆,工作如刑,黃昏潰敗

垃圾車沿路輓歌

人們丟棄不再需要之物

我除了我自己

想不到還有什麼

可以這麼輕易地被丟棄

 

航行的人強迫自己清醒

假裝不害怕黑夜得那樣害怕黑夜

你前行著

海竟是夜的同夥

祂的眼珠墨黑了視線

魚一隻一隻游到穹頂

鱗片閃燃著篝火(後來的人

命名為星星)

你期待太陽,也害怕太陽

黑夜與白晝同源,太多人害怕實話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