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世界

2023/03/23
邀訪來賓:郭姿麟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進修推廣部推廣教育組組長 / 謝艾倫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3/23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船艇駕訓與管理看台灣如何推動海洋休閒觀光

四面環海的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環境資源, 在歷史上多次擔任海洋航線的樞紐,許多大城市亦從港口發跡。雖然台灣貴為船艇製造大國,卻由於過往法規限制,造成人們近海卻不親海的現象,讓海上旅遊困難重重。

臺灣四面環海,面積有36,000平方公里,除了本島約1,300公里的海岸線外,加上離島及周邊海域的海岸線,總長度近2,000公里。美麗的海岸不僅有獨特的海蝕地形、細柔的沙灘,海域中更有彩色繽紛的海底景觀、豐富的海洋生物和人文景觀資源,到處都顯現優美的景緻。臺灣可說是一個美麗的島國,更是一個漂亮的海洋國家。隨著國家建設與經濟的快速成長,國民旅遊需求日漸提高,不僅從事休閒運動與觀光的人口急速增加,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逐漸提升。位在亞熱帶島嶼區的臺灣,海岸邊有國家風景區、海水浴場、觀光漁港等建設,海洋中的生物種類高達全世界的10分之1,珊瑚礁區有43種美麗的蝶魚,鯨豚種類更有29種以上,在全世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台灣不僅海岸線綿長,海岸海域更有美麗景觀與豐富物種,對於海洋運動與觀光遊憩的發展具有先天的優勢。

自許為海洋國家的台灣,在四面環海及擁有豐富海洋資源的條件下,如何在保護環境生態的同時有效地利用海洋資源,開創並普及海洋運動與休閒觀光的價值與觀念,增加海洋運動與觀光遊憩參與人口,藉以提升國人生活品質,是政府致力推動的政策,也是現階段國家發展的重要課題。

來賓: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進修推廣部推廣教育組組長- 郭姿麟教授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台灣考古與海洋文化系列四- 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世界-和平島考古遺址

 

和平島舊名社寮島,在基隆港的東北方,藉由和平橋與本島連接。400多年前,這裡是台灣面對世界的第一站。

1626年,西班牙人占領北台灣基隆,在和平島建立第一座城堡——聖薩爾瓦多城,做為拓殖台灣的據點,與當時荷蘭人在台南建立的熱蘭遮城遙相對峙,因此有「南大員、北社寮」的說法。隨著時光推移,聖薩爾瓦多城早已不存在,只能從古地圖中,推測它的位置,可能在現今台船造船廠的廠區下方。學者在古地圖中發現,城堡附近還有一座西班牙人興建的教堂,位置可能就在平一路的停車場下方。從2011年開始,清大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臧振華與西班牙學者合作進行試掘,2016年發掘出教堂的一角與四具墓葬,除了歐洲人遺骸,還發現原住民孩童的甕棺。2019年,在基隆市文化局委託下,清大考古團隊延續發掘計畫,諸聖教堂的全貌逐漸展開。從遺址現場的地基可以看出,教堂的內殿與主體,以及扶壁的遺構,推估教堂內面積超過200平方公尺,占地面積超過350平方公尺。根據荷蘭史料,荷蘭人擊敗西班牙勢力時,曾將島上的四百多個西班牙俘虜囚禁在教堂,可以想見這座教堂的規模。

和平島遺址也是平埔族巴賽人生活的證據。在諸聖教堂遺址發掘的同時,2019年,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和平橋附近施工,工程剛開挖就發現大量史前遺物。考古人員在這裡發現疑似煉鐵爐的構造,堆砌煉鐵爐的砂岩,在高溫煉鐵後被燒成紅色,外面還沾附許多鐵碴。在目前台灣所有考古遺址中,只有十三行與漢本遺址曾發現煉鐵爐,之後若被確認,將是台灣出土的第三座煉鐵爐。

西班牙文獻中曾經記載,和平島的巴賽人擅長交易,交易物品是一種紅白色的珠子,考古遺址中果然發掘出一顆顆精緻的瑪瑙珠,印證了當時西班牙人的紀錄。和平島考古遺址是西班牙人台灣拓殖留下的唯一證據,讓我們更了解大航海時期的歷史,呈現出台灣多元而豐富的文化面貌。

來賓: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謝艾倫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然後你到了這裡 林禹瑄

 

然後你到了那裡

執意把路走遠,把風景走散

折好所有手指的關節

像牢牢抓緊一個目的

你還有不知疲倦的頭髮

和朦朧的嗓音

著迷於搬弄深奧的詞彙譬如

希望和失望,哪裡和那裡

 

我停在這裡,頭髮落了一地

一再錯聽明日的天氣

將自己站成你愛過的那把扇子

一面是鳥,另一面是鳥籠

只是再也不敢轉動

你說:橡樹林、火堆、海岸線。

我以為你說的是:

軟木塞、煙圈、流沙牆。

你以為你說的是:

黑洞、迴旋舞、無錨船。

然後你到了這裡。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