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傾聽海洋

從古鑑今-台灣史前人類生活與生產模式

2023/02/23
邀訪來賓:余采倫 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產業及工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 趙金勇 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所長 / 譚洋 詩人
單元介紹

傾聽海洋02/23節目介紹:

一.《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 從珊瑚看古氣候海洋環境變遷.

氣候的變化愈來愈不尋常,你是否有這樣的疑問:氣候的異常是自然現象嗎?還是與人類活動相關呢?為了了解現在並預測未來的氣候趨勢,一個非常重要且必須做的工作就是充分了解過去的氣候型態和特性,洞悉大自然的規律與法則,方能在詭譎多變、難以掌握的「不測風雲」中找出脈絡。百年來的實測氣象資料顯然不足,而歷史文獻的記載又大多是零星且定性描述或語焉不詳;於是科學家想出了變通辦法,利用各種天然紀錄器:如冰川、黃土、湖泊或海洋沈積層、樹木年輪、珊瑚、洞穴鐘乳石等,以揭露過去環境變化的神祕面紗。在眾多古環境變遷研究中,珊瑚是很好的探討材料之一,主要原因有三:一、珊瑚在海水中生長時,會將周遭環境的變化詳盡地記錄在碳酸鈣骨骼中;二、珊瑚主要生長範圍在溫度約攝氏18~30度,深度僅十幾公尺的淺海中,遍布在南北緯30度內的溫、熱帶海洋;三、因為珊瑚生長快速,每年可達數公分,且生命期往往超過一世紀。這種生長條件,使得位於海陸交界、寬廣邊緣海域生存的珊瑚,記錄著海洋及陸地變遷的訊息,故可提供連續數百年間,具有月甚或星期的細微解析度氣候紀錄。此特性在時間及空間上彌補了監測儀器的不足,並提供高解析度的中低緯度氣候與環境資料。


來賓:

國家海洋研究院-海洋產業及工程研究中心-余采倫助理研究員

 

二.《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 台灣考古與海洋文化系列二- 台灣史前史的海洋性格與東部的海洋生產模式

臺灣為獨立的大島,周邊為海域,在思考臺灣的考古文化時,不能僅著眼於單 一遺址或狹小的區域,有必要放在更大的地理空間來思考,才能看到縱時限和同時 限的文化傳承、變遷、新的要素、區域間互動等線索。臺灣自 2000 B.P. 以後,出現了許多新的文化要素,特別是鍛鐵和製作小型青銅 器的技術習得等,造成臺灣自 5600 B.P. 以來持續數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之文化傳統, 迅速地陸續轉變為金屬器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史前人類長年的用玉傳統也隨之衰 微終至消失,而十三行、漢本遺址的塊鐵爐(bloomery)鍛鐵技術所產生的鐵器、 鐵渣,和玻璃飾品等卻開始大量地出現,讓臺灣迎向更複雜的在地傳統與海洋要素 的交匯。2000 B.P. 以後史前文化到 17 世紀歷史初期的文化內涵,是臺灣從史前進入歷 2 史時期的關鍵時期,也是臺灣與琉球群島開始出現較多文化共性的時期。與 5600 至 2000 B.P. 新石器時代一樣,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考古文化長期、多次且多元的影響 臺灣,在 2000 B.P. 以後直至晚近這段時期依然扮演著最主要的海外影響力量;但是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所帶來西班牙、荷蘭、日本、東南亞等多種不同政經文化 的影響,亦在臺灣的文化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形塑著不同時期臺灣的 文化面貌。


來賓:

成功大學考古研究所所長- 趙金勇


三.《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車過花東海岸線》 廖偉棠

 

太平洋就在這裡

白芒草的舞團就在這裡

你能瞄準它們而不被刺瞎眼睛嗎

 

海在天邊區分了七色

死者在林蔭聽不到人間閒話

你能喚醒祂而不被夜鷹擄走嗎

 

還是你沒有重量還被風修改了故鄉?

 

收起你的相機,收起那把槍

愛上那個戴鳶尾花帽子的老媽媽

愛上那個聽了一路陳昇的醉漢

愛他們,但保持一海峽的距離

 

然後你才可以坐上這艘回家的慢船

像那個踢著易拉罐走向巨浪的男孩

被愛人緊緊擁抱

 

雖然你沒有重量還被風修改了故鄉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