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海洋1/27日節目介紹:
***《閱讀海洋科普書》單元:
主題:台灣水產與漁業科技發展.
全球變遷是暖化、氣候變遷、海洋酸化、人為活動等作用的合成效應,其對人類生活甚至生存的影響,是近年全球科學研究最重要課題之一;而海洋擁有豐富且廣大的生物資源,長期以來做為人類的「第二糧倉」,除了提供一般人日常食用,全球更有約十億人口仰賴海洋生物,作為主要或唯一的蛋白質來源。然而海洋資源也受到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和海域污染等因素,漁獲量逐年減少並可能已經降至極限值。再加上石化能源的日漸短缺,農地因過度開發而流失等等問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家小組提出警告,在2080年之前可能將會有數百萬計的人面臨糧食短缺的困境。
水產養殖漁業已被公認為海洋資源枯竭後可取代捕撈漁業的重要趨勢產業,是本世紀發展最快的食品生產行業之一。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 年報, 2012年水產養殖產量已達6,660萬頓,為人類提供近一半的食用魚品。由於野生魚類捕撈產量持平,同時全球新興中產階級需求大幅上升,預計到2030年,水產養殖產量將占全世界食用魚供應量達62%。學者呼籲「一畝海水十畝田」,請各國重視海洋以及水產養殖的潛力,因為未來水產生物科技的開發與應用,將成為21世紀解決人類動物性蛋白需求的重要方法,永續的水產養殖產業將為全球糧食安全和經濟增長做出持久貢獻。
來賓: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所長-陳君如
***《聽海洋說故事》單元:
主題:15世紀地理大發現與海上貿易
大航海時代 (地理大發現) 時代讓歐洲人走遍全世界,然後透過相對先進的技術,較強的免疫力與武器等等優勢,對全世界進行了掠奪與殖民。這些掠奪與殖民進一步引發了科技與制度的發展,導致歐洲在工業革命時期整個脫胎換骨,形塑了現代世界的樣貌。
在伊比利亞半島發展出卡拉維爾帆船後,歐洲人終於開始將目光瞄向神秘的東方。
探索東方的渴望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去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取代受政治環境影響而隨時可能停止供應的陸地貿易。貨幣主義者則認為,開啟探索時代的主要原因是歐洲貴金屬的劇烈流失。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通貨的短缺會讓歐洲出現經濟蕭條。還有一個因素是,在收復失地運動中,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基督教國家已與穆斯林國家作戰經年,半島上的基督教國家極需去尋覓海外盟國來反擊當地的伊斯蘭勢力(例如傳說中的祭司王約翰),從而打破伊斯蘭教的制約力量。此外,他們也從阿拉伯鄰居那學到了很多東西。譬如,在卡拉維爾帆船的發展過程中,阿拉伯三角帆技術的引入改進了船隻的機動性。另外,通過從阿拉伯人手裡重新獲取的古希臘地理文獻,歐洲人首次對非洲和亞洲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
來賓:淡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海洋及水下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其霖
***《為海洋讀一首詩》單元:
〈一天〉 黃同弘
暗夜的東線慢車 陳舊的木質車廂
潮濕、髒亂、在夢裡過了汐止
列車門開關的尖噪、啟動的汽笛
綠風扇與迷異的乘客們
我在石城醒來看見龜山島
下一站大里,背海的月台柵欄是電影一景
隔鄰的軍人醒了和他的狗
他從遙遠的西部休假回家 白燦燦的蘭陽平原
濱海公路台二線 海邊一列丘陵木麻黃
海水浴場 沙岸 岩岸 海防崗哨
烏石漁港 施工中的觀光漁港 無人的光鮮
漁塭 過嶺 亂葬崗
利澤簡的水田 相似的破落三合院
漳州 泉州 河堤 冬山河
追逐腳踏車營
砂石車橫行往武荖坑
蘇澳新站 荒涼的新站
水泥廠 貨車 芭蕉 白燦燦 沙塵 五零年代
已死的蘇新 北迴的荒涼起點
我想回台北 我想回妳懷中 在白燦燦的下午
節目播出即時線上收聽:傾聽海洋即時線上收聽
→播出後線上重聽:傾聽海洋播出後線上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