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920 扛厝走溪流02
道光3年(1823年)這年臺南的地形因天災大改變,鯽魚潭消失、台江內海慢慢消失、倒風內海消失…。台江浮土變成埤塭,因此進入了很多移民,接著部落出現,台江十六寮也於焉形成,因為是海埔新生地,到處都長滿芒草,它是草寮的材料,所以過去這個地方也被統稱為菅仔埔。安南十六寮有多種版本,其中以下的版本較多人使用,鄭仔寮、本淵寮、海尾寮、溪頂寮、中洲寮、布袋嘴寮、溪心寮、新寮、總頭寮、和順寮、南路寮、陳卿寮、公親寮、五塊寮、草湖寮及番婆寮。本來是內海,經過200年的演變,現在已經是臺南的新興地區。
過去的台江內海、鯽魚潭安在?台江內海的遺跡有;四草湖、鯤鯓湖,四草湖注及了鹹水溪、竹排港、運鹽的古運河、嘉南大圳的大排到現今的安平、北汕尾之間出海,也就述說的四草大橋下出海,這個地方也就是早期所謂的安平舊港的所在,現在我們看到的安平港是安平新港,是在戰後由鯤鯓湖所改。鯽魚潭遺跡;現今的崑山科技大學裏有一個崑山湖就是鯽魚潭遺跡。
回到主題,什麼叫扛厝走溪流? 搬家對一般人來說就是房子裏的生活用品由這個房子搬到那個房子,但是對安南十六寮的人來說,他們是連房子一起搬遷,也就是說在清朝時期搬到台江的住民來說,他們是扛厝,這是台江地區在地人流傳的說法,因為長期水患風災,當颱風一來就動員鄰居,將屋頂蓋芒草的整間竹籠厝遷移到安全的地方,待水退之後再搬回去。現在台南歷史博物館每年也都會舉辦類似的民俗活動,讓大家知道先民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