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列印
阿政先講臺灣

扛厝走溪流01

2025/09/13
單元介紹

1140913 扛厝走溪流01

踏話頭;2023(民國112)臺南有台江建莊200年,去年(2024年、民國113)有臺南400年,今年(2025年、民國114)有臺南建城300年,明年(2026年、民國115)將要慶祝臺南運河100年,今天我們將先分享台江建莊200年,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扛厝走溪流。

這個扛厝走溪流的背景牽涉到臺灣發展歷史中非常關鍵的年代,為何叫台江建莊200?因為200年前台江地區是台江內海,因為在1823-2023正好200年,1823(道光3)對臺南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年,那年七月發生非常大的土石流,台江內海海水因此開始萎縮、浮土陸地化,滄海桑田就是台江內海最好的形容。俗語還有一句;捎無寮仔門。台江起寮建莊就是最好的說明。台江最早的名稱是;海翁窟,在荷蘭的文獻中將台江內海稱呼為;鯨骨之海。1823年七月臺灣大風大雨,帶來超大水量造成嚴重的土石流,曾文溪來自阿里山,上游是灣裏溪(今善化,過去的目加溜灣社),下游(水尾)就是漚汪溪,也有人稱將軍溪,它的水路曾經多次改變,也有人戲謔稱其為青瞑蛇,因為水路常常改變,再加上土石流,造成了今日安南區的土地,也正因為如此安南區的土地多為液化區。

歷史上稱這個現象為台江浮土」,剛開始是慢慢開墾變成魚塭,有漁塭就有商業,人便慢慢聚積過來,慢慢變成聚落,因此誕生台江十六寮,這也是捎無寮仔門的句子由來。

留言回應
其他節目